选“贫困”
2020年9月24日 周四 阴
学校下达了住宿生补助政策,名额分配是每班13人,比往年多了一倍。主管的老师特别强调了要当成政治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
怎么办?指定到人,似乎太武断,但新分的班级,学生情况一点也不了解。“贫困”这个字眼又那么刺眼,孩子们的小心脏,哪能承受的起?所以工作要完成,还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有些犯难了。
思索再三,步骤分成了三步走。第一步,作出思想动员,也就是要说明补助发放的标准:在镇上和城里没有楼房户;有低保证的特困户;家有残疾证的残疾人家庭;家中有慢性病症者;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孩子较多者;其他情况。
第二步,自愿报名,写小纸条上交。不需要补助者也要上交小纸条,目的是保护需要补助者的自尊心。
第三步,纸条收缴。结果意外,全班44人只有1人主动说明需要补助。其他人均说不需要。情况有些意外呢!
乡镇家庭的孩子都已能脱贫了?这无疑是好事,说明国家的富民政策好,穿衣吃饭都不再是问题。偶有贫困家庭,也在政府的帮助下能保证基本的生活;但有无其它的可能?孩子们对“贫困”的理解与老师不同?抑或孩子们的自尊心原因,即使家里不好过也不愿说。青春期孩子的面子与自尊问题高于一切。“人穷志短”老思想仍在深刻影响孩子。现实的可能是,在农村,真正吃不上穿不暖的家庭不多,一方面国家的补助政策既多又好,一方面就业政策灵活,只要有一双勤奋的双手,生活都能过的去。当然也不排除,孩子们的自尊心作崇,即使困难,也不愿意说,或者作为家庭的唯一,家长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与条件,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孩子并不知道,这给孩子带来感官是,家里生活很好,无需接受资助。
但资助工作仍需完成,13个指标要在合情合理的基础用完,不能偏颇也不能浪费。无奈,只好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说说家庭情况,共同选一到两人推荐到班级。几个组长在眉头紧皱中勉强完成任务,更有两个小组成员谁都不愿意接受资助。最后的结果是12人“成功”选出。还差一人!
我摇头苦笑。班主任总不能单独给学生做工作要求人家承认家庭贫困吧。若是这样,那贫困影子会不会追随孩子一生,那如何让孩子在小伙伴面前抬起头呢?是否会自卑、内疚、负罪感影响他一生呢?真是那样的话,老师的罪过就大了。
真的希望如此的资助政策人文一些,考虑周全一些,把“好事”真正办好。让孩子们在相对宽松的情况不受干扰的快乐成长,而不是在小小的年纪,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与精神压力。我以为这也是“校园减负”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