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级传播学

《鄂温克族精神文化》|“鹿”在何方(3|8)

2023-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21唐诗

  和鄂温克的相遇是一场很浪漫的回忆,始于一次作业,终于独特的魅力。带着好奇去了解你,慢慢挖掘你的内在核心,感受你的独特之处,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难忘!为了更加理性的了解这个名族,我翻阅了很多介绍你的书籍,最终我的脚步停到了这本书,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我将带你一同找寻!

  关于这本书,它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鄂温克族濒危语言文化抢救性研究”的子课题,作者根据实际掌握的调研资料、历史文献资料等,对鄂温克族精神文化世界进行了客观的探索性研究。全书分为鄂温克族思想文化、文学文化、民歌与舞蹈、谚语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禁忌文化,以及鄂温克语的宝贵精神财富八个章节,对鄂温克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宗教信仰做了分析。在理性的阅读分析后,我思绪万千。

  断断续续阅读此书的时候我也去主动了解了鄂温克族的音乐,如在《历史的声音》这首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们起源于黑龙江,曾经栖居于雅鲁江...如今我们在呼伦贝尔,繁衍生息千万年。”从江河到草原,鄂温克人一直以来都生活在美丽富饶的自然之中,给予了他们极其丰厚的物质享受,也给予了太多的精神享受。所有这些,都融入于他们的眼睛、大脑、思想和灵魂之中,成为他们珍爱自然、珍爱生活,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强大力量源泉。千百年来鄂温克人与森林之舟驯鹿相伴相生,他们一起经历的凛冬大雪、春意连绵,森林中无边无际的浪漫都一起书写。其实早已经将彼此留在灵魂中。鹿在哪里他们的心就在哪里。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仅存的十几只驯鹿,牧养驯鹿的鄂温克人是片刻也离不开驯鹿的。如果离城市的喧嚣近些、就离白云和大地又远了些,路仿佛越走越远了。

  即便鄂温克族人过着靠打猎为生的原始生活,但他们却拥有着高尚的生活方式,对自然的给予他们感到满足,也并不过多的索取,知足常乐,而鄂温克人正是在对自然感到知足的过程中产生了富足感,这对现代生活节奏飞快的我们是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鄂温克人对自然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照耀着那些远离山林和自然的灵魂。

  鄂温克人不断变换着自己的居所。三百多年前鄂温克人从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他们追逐着森林里的犴、熊等猎物,驯鹿载着他们的行李与信仰跨过河流来到右岸,自此以后这里便是他们的栖身之地,额尔古纳在鄂温克语中的意思甚至就是“鄂温克河”。他们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但如今,外界的快速变化驱使民族要立刻改变,从山上搬到山下,由搬迁变为固定,驯鹿由放养改为圈养,放下猎枪,他们逐渐成为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人。

  他们总说:“下山是对森林的一种保护,驯鹿游走会破坏生态平衡,放下猎枪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但下山真的是保护吗?带给森林无尽伤痛的从来都不是以狩猎为生的原住民,鄂温克人敬畏森林、驯鹿、堪达罕、黑熊,并怀着爱意在森林里生活。整个民族和驯鹿都在亲吻整片森林,他们才舍不得破坏,鄂温克人对自然的热爱谁都无法比拟。说出这样的话的人是否真的在关心鄂温克人面临的撕裂和挣扎。是否真的理解外界赋予的滤镜和标签下,他们是怎样的“人”,鄂温克人不应该是满足幻想的客体。

  中国自古以来的生态思想便是“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林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之长”,我们需顺应自然万物的发展,从而在万物更替中,可以实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不管哪个民族、什么时候,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无处不在。特别是对鄂温克族来说,他们拥抱自然,敬畏生命。

  “金色的铃铛就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照耀着我们留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路--那些被称为鄂温克小道的,由我们的脚和驯鹿那梅花鹿般的足迹踏出的一条条小路。”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我们心中的驯鹿呢?它们去哪里了呢?人从自然中走出来,也还是要常回到自然中看看,如果你问我,“鹿”在何方?——路,其实一直在我们脚下。

  结合传播学专业所学,1954年,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指出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播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今天,新媒介带来新的技术手段、 新的传播渠道和新的娱乐方式。鄂温克族文化在现代传播中,通过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问的传达与反馈关系,不断被鲜明地解构与建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保留特色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在全球化的今天,保留自身文化特质就是保留自己赖以生存于这个多元文化世界之中的根本。因此,鄂温克族自身必须慎重选择自身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在这一思考和实践中,有人主张鄂温克族文化应当保持传统不变,否则就会失去其独特性。也有人认为,鄂温克族文化应当大胆创新,否则就会失去其生命力。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合理性,但易走极端。理性的做法是去反对一刀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哪种模式,任何一项具体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都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准则和宗旨,即满足当地少数民族居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要满足这一需要,除了现代化,少数民族别无他路。

  关于现代化与鄂温克族特有民族文化的矛盾我认为,他们天人合一等思想是对自己生存机会的理性化选择,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生存环境和语境中。物质决定意识。与其说是鄂温克人选择了山林,不如说是山林选中了鄂温克人。文化无绝对,不能将鄂温克文化以及精神绝对的美化和神化。他们这种特殊自然观对于警醒现代人的野蛮和鲁莽有用,但如果将其做为否定现代文明的批判标准,就进入了另一种武断。用曾经鄂温克人的行为习惯,来批判现代文明的贪婪和无敬畏之心,有一定的价值,但如果一味的用这种固定的标准判读,那么便是刻舟求剑。而且,这种美化和神化有一点点自欺欺人,毕竟我们现在和现代文明难舍难分。客观来说,在经济和和城市影响下,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追求现代化的便利的生活,不管你接受与否,这都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我们的落脚点是回归自然,批判的视角来看,这种回归自然, 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而不是向原始社会倒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