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散文找个家七彩人生数星星的猫

石岩磊/彼不教,自勤苦

2021-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石岩磊简书

《三字经》人物之五

彼不教,自勤苦

文/石岩磊

古往今来,勤学苦读的人比比皆是,《三字经》就一口气罗列了八位,今天我们先看看其中的四个,原文如下:“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披蒲编”讲的是西汉路温舒的故事。路温舒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去读书,只能靠替人放羊为生,但他酷爱学习,经常向人借书来读,可十分不方便。一天,小温舒赶着羊群路过长满蒲草的池塘时,灵机一动想出个好主意。他割下一捆蒲草,晒干压平之后,将其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度,再编连成册,制成崭新的“练习本”,把借来的书都抄写在上面,他就可以一边放羊一边学习了。后来,路温舒自学成才,尤其是精通律令,经过举孝廉进入仕途,官至临淮太守。

“削竹简”说的是汉初名臣公孙弘的事迹。公孙弘年青时当过小吏,由于犯错被免职,失去经济来源的他家境贫寒,只得靠替人养猪艰难度日。四十多岁时,公孙弘开始发奋学习,没钱买课本,他就自己上山伐竹子,回家削为竹片,制成竹简,用来抄书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孙弘最后大器晚成,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到了丞相之职。他在任期间,廉洁自律秉公执法,被公认为是一代贤相。

东汉时期的孙敬年少时特别好学,到了嗜书如命的程度,他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邻居都称其为“闭户先生”。可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孙敬看书到下半夜时,也会犯困打瞌睡,为了抓紧时间学习,他后来想出一妙招,就是在房梁上拴一根绳子下来,把自己的头发绑住。每当孙敬昏昏欲睡低头时,绳子就会拉扯他的头皮,剧烈的疼痛使其睡意全无,便可以精神抖擞地继续读书,这便是“头悬梁”的来历。孙敬如此苦读,换来的是其渊博的学识,他终成一代大儒。

孙敬算得上是个狠角色,而比他更狠的要数苏秦。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他早年时游手好闲一事无成,常被家里人瞧不起,特别是他的嫂子更是对其格外冷淡置之不理。倍感屈辱的苏秦发奋读书,通宵达旦地学习各类知识,半夜困倦时,竟拿起锥子猛扎自己的大腿,然后忍痛继续看书,此即“锥刺股”的由来。苏秦经过一番苦读,掌握了渊博的学识,并练就出纵横捭阖的三寸不烂之舌,他开始游说各国联合抗击秦国。

有志者事竟成,苏秦真的说动了韩、魏、齐、楚、燕、赵等国共同抗秦,他还兼任六国的相国,可谓荣耀至极。当他骑着高头大马荣归故里时,家里人都匍匐在地不敢仰视。苏秦就问他的嫂子:“你为何前倨后恭呢?”那女人直言不讳地说:“见季子位高金多也。”意思是,以前你是个穷小子,当然被人瞧不起,现在你发达了,有权又有钱,我自然要高看了。现实是多么得现实呀!

或许正是由于现实是如此的冷酷无情,只有当你飞黄腾达时才能被人敬重,而学习又是鲤鱼跳龙门的唯一路径,所以路温舒、公孙弘、孙敬、苏秦等人会拼命地读书。出人头地的渴望便成了他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巨大动力,于是可以千方百计地创造学习条件,也可以残忍地对自己下狠手,但都是向目标挺进的方式而已。如果世间没有了诱惑,那人类将失掉众多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但愿学习带来的收益会让更多的人甘心苦读,惟愿寒门出贵子之路永远畅通吧。

2021.4.21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