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大学生活生活家

世界虽大,何必远方

2017-05-14  本文已影响47人  而仄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马尔克斯”


在青年作家七堇年的作品集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她写道:世界虽大,何必远方。

“远方”,这是一个代表自由浪漫的词汇,它拥有着让所有向往怒放生命的年轻灵魂为之燃烧的神奇魔力。

它是藏在民谣歌曲里的韵律诗,是大众青年不懈追寻的理想国,是雨夜啼鸣的杜鹃,日暮山路上的积雪,是阵雨散落的秋叶以及随风回响的入耳钟声。

它是未知,是冒险,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年轻人宣扬个性的口号和武装保护“梦想”的工具。

太多太多的构想,为“远方”赋予着不同的定义。

但是,你理解的,真的是“远方”吗?


1“远方”之前不如先“苟且”

生活并不如预想的那样鲜衣怒马,鼓角争鸣,它是忙碌、平庸的常态,是琐碎的日常,是并不可爱,甚至还让人有些厌弃的平淡。于是,人们迷失,躲避,幻想,然后出逃。而追寻“远方”也成了一个光鲜亮丽的借口和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

我常能在身边看到这样的情况:

省吃俭用、借钱吃饭只为去西藏旅行接受洗礼;

不愿受累、辞去工作,卸下责任只为寻找“诗和远方”

生活能力与理想欲望的不对等,用错误的方式解决,往往会滋生出越来越多的麻烦。一边是生存问题的困顿苦恼,一边是理想主义的无效回馈,它们就好比是拧成一股力的棍棒,和着生活这块稀泥,越和越烂。

“远方”是情怀,是经济基础允许下的精神消费。

如今连饭都吃不好,又何谈精神的充实。你不愿花时间读书,不愿意投资学习,不想着努力工作改变现状;

你不愿意忍受漫长的奋斗过程,不愿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却期待着一天速成,期待着享受情怀给自己带来的滋润和成长。

急功近利的浮躁年代,似乎人人都在追求效率,巨大的竞争给“奋斗”带来的压力不容小觑,而此时“泄气逃避”显得尤为容易。而那些不敢面对现实的挑战,用情怀来麻痹自己的想法都应该被及时劝阻。

苟且也好,诗与远方也罢,这些都是心境。我曾不顾朋友劝阻,执意逃亡,去最远的远方,寻找以为诗意的生活。看过茫无边际的高山草原,到过隽秀艳丽的江南小陲,却在一次次辗转中发现,所有的翻山越岭,长途跋涉,都只是为了寻找内心的自己。

情怀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不要让时间和金钱为所谓的情怀买单,不要让“远方”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

安放好自己的心,静心处理现下的生活,“远方”之前不如先学会“苟且”。


2“时时有诗,则处处远方”

诗与远方,要义在诗,心中有诗就有远方。

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明明平淡无奇的故事,从他们口中说来却熠熠生辉;明明是不起眼的物件,在他们手里却能鲜活亮眼。她们或许没有去过那么多地方,却总能保持敏锐的猎奇之心,她们有趣,热情,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对生活的仪式感。

无独有偶,古人张横渠曾在诗中写到:民吾同胞,物与吾也。他将万物与人做等量观,不逞强霸占万物,而是欢喜地做个生活的孩子,觉得眼前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皆可成诗入画。也因此,程灏会写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句子,朱晦庵持有“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烂漫天机。

3“远方”即现在

真正的远方,从来都是在当下的生活中挖掘美好,苦中回甘。很多时候,我们会累于现实,萌生退意,那些或逃避或躲闪的选择,都是我们向现实妥协的证据。可无论如何逃离,我们终要回到生活的原本轨迹。

我们都在追寻着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却也因此忘记了脚下的路,将过多的憧憬和美好寄于未知的远方

生活是一场修行,学会忍耐,学会拼搏,学会“苟且”,学会“诗意”是一份智慧,更是一种能力。

世界虽大,何必远方,情怀虽需追逐,不如准备好了再出发。

其实啊,现在就是你心心念念的远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