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麦
天气越来越热,麦子也熟的越来越快,渐渐由青转黄,各家准备好收麦,我们那里是山地,收麦多用手割。此时邻村恰有个“麦茬庙会”,在这里便可以买到各种农具,镰刀,桑杈,有人赶庙会看完戏后,就扛上一把镰刀回来。
割麦时趁天不亮就起床,磨好镰刀,背起扁担,趁凉快下地,留人在家里做饭,做完给送到田里去,麦子熟了容易掉穗,雨也下的勤,得抓紧收割。
我们小孩割到快上学了,就赶紧吃饭上学,但有时也放麦假,老师是本地的,回到家了就是农民,也要种地,那年小学毕业,知道要去外地上初中,又要离开学校,班长带着全班学生去李老师家里割麦,但她家麦子已收完,大家只好原路返回,但回来路上,我倒生出师恩难忘的念头。
割麦割到快中午,热气慢慢涌上来,不少人便寻思收工,把割下的麦子挑回麦场,回家吃饭歇息,到下午天气微凉了便又去田里,直割到天快黑了,便挑着麦子急急回家。
这时候的村里,路上行人匆匆,田里是“沙沙”的割麦声 ,不过,紧张的农忙也有犒劳,端午节这天,各家都会煮了粽子、大蒜,抱上西瓜,送到地里吃,小孩子是脖子、手腕、脚腕都系上了五色线,家里门楣上也插着艾条,图的是全家免灾消难保平安。
割麦毕竟是辛苦活,酷暑难耐,麦芒刺痒,但我们小孩子,也照样可以做大半个劳力用,从小知道生活艰辛,便懂得以后勤奋做人,吃饭靠自己。父母给我们分任务,每人割几垄麦,挑几担回去,分完后就赛着干,父亲随手割下一把麦子,分开两束拧成一个麦铺,大家割的麦子便捆扎成一铺,割完后用扁担挑回家,挑麦子需左右肩膀轮换,但小孩还不会换肩膀,往往左肩压疼了,就挑不动,换肩膀是练出来的,要挑过好久才能练出来,一路上山路羊肠小道,起伏不平,挑着累了,就随地休息,地上掉了不少麦穗,有人提着篮子在拾捡,在农人看来,掉在粮食是糟蹋不得的,就像地上洒落的汗水,这份辛苦需要格外珍重。
麦子收完都堆在麦场,爷爷早把平时一块不怎么好的旱田改成了打麦场,我们大家庭共用一个麦场,虽然父亲兄弟几个分地分家,麦场却是公用的,打麦时全家族人都聚在一起,谁家的麦子熟的早,就先打谁家的,各家的麦子都堆起来,用骡子拉着石磙磨压麦穗脱粒,石磙后面有青石板,但嫌青石板重量不足,就有小孩子坐在上面添重,我外祖父一向严肃少语,每天只管忙东忙西,小孩子见了都很怕他的,有次,妈妈领我们给外祖父家帮忙打麦,外祖父牵着一头驴子,让我们哥几个轮流坐在石板上去,看着我们呼喊他也笑了,一脸的皱纹开出了花。
麦子用石磙碾过,留下的秸秆,用桑杈挑起堆成一个麦秸垛,要防风又防漏水,可以作为一年的牲畜饲料,剩下便是“扬场”了,此时的麦粒、麦衣、麦糠还混在一起,借助风力,用木锨一锨一锨扬起,将麦粒从麦衣、麦糠中分离出来,然后装袋拉回家里晾晒,此时最喜骄阳烈日,房顶上来回推晒两三天,麦子变干,便倒进麦仓,算是收割完毕。新收的麦子是农村一年的主食,也是饭桌上各色食物主要来源,仓廪实后有衣食足,整日辛苦的农民心里才算有了着落。
收完麦子就该种玉米了。早上,各家房子照样都升起了烟火,有饭菜香,院子树荫下,从田里归来的人三三两两回来,一碗绿豆麦仁汤,一盘土豆丝,悠悠地吃着饭,谈论着天气,日子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