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修行一场清
一些所谓的重大变故,会令一个人彷徨,一段时间里,这人所有的学识认知始终无法阻挡思想崩溃的泥石流。或许,经多大事受多大刺激因人而异,但凡是超过自己的心理防线的,终归是大考验。
近来,我总问自己:是不是听来、看来的知识、道理浅薄?是不是没有践行难以获得真才实能?是不是没有苦痛挣扎难以融通真理?
胡思乱想许多许久后,猛然想起孔夫子的“思而不学则殆”,反复咀嚼下惭愧不已——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不该是无休止的思虑,而是尽早跳脱和放空,及时有方向地学习起来,以此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坚强意志,寻求摆脱困局的思路。
我亟须冷静和克制,避免继续让痛苦左右自己的脑袋。再不疏解,简直是自戕,好,疏解它。顺应自然之道,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
我不是个对自己很有方法的人,我能想到的,终究还是捧起书来读。大量失血的人,首先要做的不是往肚子里灌补血的营养品,而是紧急输血,毕竟保命要紧。所以,我读智慧的书。
读到王守仁,“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句话,令我醍醐灌顶。人须在事上磨,人须在事上磨,徒知养静是不够的呀。先生这一语,惊醒了我这噩梦中的人,先生的话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一般。
人的心理很是复杂,许多时候连自己也看不清自己,看不清别人是眼瞎,而看不清自己是心瞎,心瞎比眼瞎更加危险。想要不瞎,终究还是得“在事上磨”。事有大小、难易、悲乐等等,我呢,不过是遇到了自己一时无法承受的事情罢了。听先生教诲,且磨它。细分析:先生讲“事”,而不讲“人”,然我常将人与事混在一起,自认为事是人干的事,人是干事的人,我常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他人身上,却于“事”无补。事不解决,自己的心也定不下来。如此这般,对自己并无益处。
得在事上磨,撇开人,拨开云雾,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解决事情上,而后再想人的好坏得失,如果可以,甚至不该想人如何如何——这便是锻炼修为的良方。想来,这大概就是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吧。
当人与事站在自己对立面时,的确不容易妥善处理。不久前在网上看到李雪健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 我不容人,是我无量; 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这句话此前我从未听过,因此印象深刻。而今再想起,分析之下,发现它虽句句提“他人”,却句句说的是“修己”。才、德、能、量、为、善,总有一样或多样是我们所“无”的。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残缺不全,生活中纵然有再明显的指示牌,我们还是会走错,一错再错、一“无”再“无”,人心如此,人性如此。
我对自己说:别管人如何,还是把自己的心用在做事上吧。
或许我该感到庆幸才是,在困苦中解缚,只要自己用心,总会发现励志的事迹、智慧的语句,太多可资激励自己的能量源——活着,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哪怕明天就要离开人世,也要把今天的每分每秒过好,把当下的事做好——想要时刻保持这份清醒,着实不容易。当然,能有一场修行便可获得一场清醒,并多一分无畏。
修行。清醒。无畏。最后我想借用亚圣的话继续自勉、补血:“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文/若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