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
本书主要讲了从1992年马云创办海博翻译社到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这段时期内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关键节点,并通过对这些关键节点前后的决策背景和决策过程的描述,勾勒出一幅阿里巴巴从小到大、从单一业务到多元业务、从创业点子到企业生态的发展历程图。与其它企业一样阿里巴巴也经历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型期四个阶段,现将阿里巴巴在这四个阶段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创业阶段
1999年到2002年这段时间可以看作是阿里巴巴的创业阶段,其主要业务是 B2B 跨境电商业务,主要是帮助中国中小国际贸易企业把商品卖到海外。
之所以选择 B2B 跨境电商业务,和马云在1999年前的创业经历有关。马云从1992到1998年的三次创业经历从某种程度上看都是失败的,这让他学习到了几点:一是小企业也要有制度;二是翻译社这样的生意模式做不大;三是有共同理念和目标的团队很重要。所以,当马云带着小伙伴回杭州创业的时候,他把“选对人”和“做对事”看得特别重要。从选对人角度说,就是召集有共同理想的合伙人,找对用户需求;从做对事角度说,就是针对用户痛点开发产品,选好市场机遇。
二、成长阶段
2003年到2006年这段时间是阿里巴巴的成长阶段。这段时间,阿里巴巴主要的新业务是 C2C 的淘宝和支付宝。
2003年阿里巴巴的 B2B 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马云决定进入 C2C 领域,即是顺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成立淘宝。自2003年4月开始筹备淘宝时,马云就凭借对中国个人消费者的理解,宣布3年不盈利、不收费,即是免费的商业模式,吸引小卖家、消费者。2003年10月,阿里推出了支付宝,解决了 C2C 交易的诚信问题。另外淘宝还面临着来自 eBay 的激烈竞争:为了压制淘宝的发展,eBay 和中国的各大互联网网站合作,排他性地投放广告。因为互联网消费的转移成本非常低,所以马云采取了“让子弹飞一会儿”的策略,并在数量众多的中小网站打广告,用低于对手十倍的营销费用紧紧拖住对手的发展速度。
除了用户和产品,马云和阿里的团队也在成长。从创业初期迷信海归空降兵,变成更多地从企业内部培养人才,逐渐打造出了一支后来闻名业界的“阿里铁军”。
三、成熟阶段
2007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是阿里巴巴的成熟阶段。这段时间,阿里巴巴主要的新业务是菜鸟和余额宝等。
为了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阿里巴巴开始努力打造阿里生态。各个阿里生态成员企业相互间的关联营销,让用户可以“足不出阿里”,成就了所谓的“阿里巴巴生活方式”。为了能够支持多元化的业务和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阿里巴巴在2011到2013年间进行了多次的组织架构变革。2012年,阿里集团一拆七,形成了七个事业群。2013年,七个事业群再次拆成二十五个事业部。
在这个阶段,创始人更加成熟了,团队也更加职业化。2010年阿里巴巴引入了合伙人制度,只有部分创始人成为了合伙人。除了创始人,在首批30位合伙人中,还引入了大量的职业经理人。
四、转型阶段
2014年之后的这段时间是阿里巴巴的转型阶段。阿里巴巴的转型可以从四个方面看:一是用户需求的转型,二是产品形态的转型,三是组织文化的转型,四是市场策略的转型。
从用户需求的转型看,阿里巴巴在2013年底,淘宝和天猫上的活跃买家超过2.31亿,活跃卖家大约800万,当时阿里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进一步增加用户数量,而是重新认识用户的深层次需求,重新理解用户的新消费习惯。
在2013年9月份开始的那场来往和微信的大战中,阿里巴巴惨败。当马化腾说微信只是移动互联网站票的时候,阿里巴巴急切地也想拥有一张船票。于是,阿里巴巴收购了移动浏览器“UC 优视”、移动导航软件“高德”、移动打车平台“快的”,自己建立了移动办公平台“钉钉”。除了这些具体产品形态,阿里巴巴还把重点放在打造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
除了用户和产品,企业领导者和组织的转型也至关重要。马云在2013年5月份的淘宝十周年晚会上卸任阿里巴巴 CEO,他现在保留的职位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除了马云自己,阿里最近几年一直在推动管理层年轻化。
为了支撑企业的未来,仅在用户、产品和组织三方面转型仍是不够的,阿里巴巴在市场趋势的把握方面也做了努力。为把握未来的科技趋势,阿里巴巴网罗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为把握未来商业趋势,阿里巴巴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阿里研究中心,后来升格为阿里研究院。
在转型阶段,阿里巴巴还完成了另外一件事,就是2014年在美国上市,迅速完成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最终布局。
希望以上总结内容能够对想创业的同仁们有所帮助,若有遗漏之处,欢迎各位同仁补充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