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2023-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f57b42734ec0

宋朝开国皇帝,崛起于乱世之中,发动“陈桥兵变”,被拥立成王,建立了北宋王朝。

他南征西讨,统一天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残暴战乱,为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提供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开创了稳定繁华的盛世。

赵匡胤

他巧妙地运用心理战术,三征南唐,屡建奇功,得到众人拥戴。可以说是被时代耽误的心理学家,被后人称为:“太祖用心,尧舜之心也”。

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yìn)。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赵匡胤的戎马一生,领略他的雄韬武略和勤政为民的仁德之心。

一、乱世少年,练识人心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河南洛阳,祖辈世代为官。父亲赵弘殷(yīn)骁勇英武,擅长骑射,深受朝廷重用。

赵匡胤出生时霞光满屋,异香阵阵,浑身金光灿灿。父亲赵弘殷轻摇襁褓中的儿子,激动地说道:“将来定会身披朱红蔽膝灿烂辉煌,光耀我家室,成为诸侯或君王”。没想到,多年后这位香孩儿真的成为一代天子,开创了新的伟大时代。

赵匡胤的父母明事理、有远见,格外重视孩子的教育,让赵匡胤从小就跟随贤明的老师学习。

在赵匡胤十岁那年,他第一次经历了天子驾崩,皇宫大乱,改朝换代的剧变。尽管那时候他年纪尚幼,但是王朝覆灭、满目疮痍的画面一直都镌刻在脑海里。

《宋太祖点检像》,宋人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几年后,契丹入侵边境重要屏障,昔日在战场杀敌的主帅临阵投靠敌军,导致阵地相继失守,国都再一次沦陷,繁华的京城被洗劫一空。

经历两次国都被攻陷的赵匡胤,内心义愤填膺,感叹朝廷尽是无耻小人当道,因为荣华富贵,竟卖主求荣。

“谁来匡扶道义?谁来为民请命?”18岁的赵匡胤,掷地有声地发出了灵魂的拷问。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赵匡胤渐渐意识到,这世上还有比刚强的武力更为强大的东西,那就是人心。

随着赵匡胤长大成人,近20年来,时代历经三朝,天子换了六位。他的整个青年时代都在乱世中度过,民不聊生、山河破碎,鲜血淋漓的乱世图景激起了他的雄心壮志,他迫切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为了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赵匡胤决定外出游历。通过四处游历增加眼界见识,磨练自己。

他从洛阳出发,一路向西,沿途狼烟四起、兵荒马乱之中,尽是凋敝萧条的景象。尤其经过战事浩劫的地区,饿殍(piǎo)遍地、尸横遍野,他的内心深受震动。

赵匡胤始终忘不了在荒僻乡野中遇见的一位老人,他坐在一间破败茅屋前,白发披散,目光冷漠空洞,一副半疯半痴之态。原来他的孙子被抓去当兵,多年未回,老人思念至极,才患病至此。

赵匡胤顿时明白战事频频,各地军阀强征民兵,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眼前这一切更坚定了赵匡胤匡济天下、扭转乱世局面的远大志向。

通过目睹生灵涂炭的经历,在感性层面激发了赵匡胤的恻隐之心,使他深切感受到战争暴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精神世界里的柔善与仁爱生根发芽,越发充盈。

在理性层面,他对大乱时代产生质疑,启发他开始思索造成这乱世的根源何在,进而探究拨乱反正的道路,这成为他一生要走的道路。

二、黄袍加身,善用人心

江湖漂泊,羁旅行役,赵匡胤时常借宿在寺庙里。在襄阳城一座寺庙中,赵匡胤有幸遇见一位老僧,为自己点明前行的方向。那时,北方朝局动荡,大乱之时英雄才有用武之地。

于是,在老僧的指导下,赵匡胤投身功勋卓著的郭威队伍。在后周王朝的十年,他跟随郭威稳扎稳打、征战南北。在作战时,他除了勇猛无畏的气概,更懂得善用人心,以智谋赢取胜利。

三征南唐的战役中,面对敌众我寡的情况,不能硬拼蛮干,只能智取。赵匡胤掌握敌方的心理轨迹,专门部署百余名老弱残骑兵来到唐军涂山大营,在营前高声叫骂,攻击对方的心理防线。最终南唐兵马按捺不住,领军出营来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唐军,骑兵们先是抵抗一阵,便佯装不敌,抛戈弃甲,溜之大吉。

南唐兵马正在气头上,被怒火吞噬了理智,便率领大军死命追击,不料正中赵匡胤设置的圈套,被伏兵打得措手不及,最终两千周军击败近万唐军。

在这一次战役中,赵匡胤巧妙地运用了击溃敌兵的心理战术,紧密布阵,步步为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

公元959年,周世宗驾崩,七岁幼子继承皇位,年轻的寡母垂帘听政。朝堂失去支柱,人们都质疑孤儿寡母能否治理好国家。而赵匡胤身居高位,手握兵权,被众将士拥戴,有传言称想要拥立他为天子。

第二年,众将士发动“陈桥兵变”,将赵匡胤围拢在中央,大声呼喊:“点检作天子,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混乱之中,士兵将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

赵匡胤黄袍加身

赵匡胤心里咯噔一下,袍子虽然轻飘飘的,但那一刻他明确地感受到黄袍加身后格外沉重的责任,这就是著名的“黄袍加身”的典故。

黄袍一旦加之于身,如同某种加冕仪式,赵匡胤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宋朝,正式上位,历史称为“宋太祖”。

赵匡胤由于出色的表现,一路升职。他生性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在军中善交朋友,凝聚人脉,最终凭自己的文韬武略得到众人拥戴,成为一朝天子。

三、治国有道,征服人心

五代乱世,苍生涂炭,民不聊生,最痛苦的是黎民百姓。因为法制崩坏,别说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对他们来说,连活命都是一种奢侈。

唐末五代以来的刑罚和法治十分严酷,这引发赵匡胤的反思。他认为首先保障民众的生存权,让人活下来,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于是,赵匡胤制定新的刑罚标准,将流刑、徒刑、笞(chī)刑等各种较重的刑罚,折算为相对应的责杖数目,实现以轻刑代替重刑。

赵匡胤还规定所有死刑案件都必须上报朝廷经由刑部复审,地方官没有擅自行使死刑的权力,再也不能像之前一样随意处死罪民。

据统计,政策实施五年间,被赦免的死刑犯有4108人。慎用死刑,体现出赵匡胤对生命的敬畏。

公元965年,后蜀灭亡。赵匡胤接管蜀国的土地和百姓,为了进一步稳定民心,赵匡胤发布了一系列安抚怀柔政策。他首先免除后蜀百姓留下的欠租,将当年收到的税收分一半给当地百姓;并且废除部分额外增加的赋税,对日常生活必需品实行降价惠民,减轻百姓的负担。

对于亡命的群盗匪徒,如他们在一个月内自首,将从轻发落。另外赵匡胤对每位入京的蜀国士兵都发放生活补贴,向蜀国降兵们保证,大宋必将善待他们。

赵匡胤画像,明人绘,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赵匡胤虽成长于血腥乱世,但他却不是一位嗜杀的君王。不嗜杀戮才能一统天下,善待百姓才能八方归顺。他善待前朝皇室和各国降王,“杯酒释兵权”避免流血纷争,创造了宽容、理性、人道主义的政治文明。

赵匡胤还主动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置于天下百姓的监督之下,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其实他的“自省”,本质上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因为深知“为君难”,肩上责任重大不容有失,所以借助百姓这一外力,对自己形成监督约束的力量。

赵匡胤生活简朴,身上的衣服反复穿戴,与民间贫苦人家无异,被称为历史上最穷酸的皇帝之一。一般天子御驾出行,排场最为重要。但赵匡胤的车辇却十分简陋,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只盖着一块普通的素布,完全瞧不出帝王御辇的样子。

他深知帝王一人肩负治理天下众人之责,而不是让天下人来侍奉帝王。于是,他奉行“为国守财,为民守财”,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皇室家人,低调节俭,做好表率。

正是赵匡胤践行勤政爱民,重视传统文化,大兴文教,让他赢得国民爱戴,定下大宋文明之治的基调。

结尾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他不仅改变五代以来的奢靡风气,更是勤政爱民,严于律己,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推行的“文治”,开创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宋朝制度和璀璨文明。

赵匡胤用一己之力,征服人心,创大宋三百年天下,赢得万民爱戴,他的善心仁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与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