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

四个策略,让压力与你为友

2018-03-28  本文已影响41人  为时未晚

2018年的四分之一眼看着就结束了,翻开年初制定的目标,你有完成四分之一吗?

今天,我们来说说压力这件事。

传统认知中,压力是身心健康的大敌,许多科学研究都揭示了压力与心血管疾病、心理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专家们也对压力避之不及,大力提倡从源头减压;实在避无可避的压力,再用调整心态、优化效能、坚持运动等方式进行管理控制。但事实是,对压力的回避和管理都只是权宜之策,只要我们还人在旅途,就得每天面对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压力,无休止的回避和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日益增长的压力。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压力相处?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发现,我们对压力有很深的误解,重塑对压力的认识,才能在人生路上和压力友好相处

压力真的有害吗?

先来看一个刷新你我认知的科学研究,改变我们对压力的误解。

1998年,研究人员对3万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有关压力的调研,他们被邀请回答两个问题:

1)过去一年你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2)你认为压力有害健康吗?

8年后,研究人员对3万名被访者进行了回访,找出这3万人中哪些人去世了。研究人员首先得出了一个结论:高压提高了3万名被访者43%的死亡风险。看起来高压确实有害健康。但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高压提高的死亡风险只适用于那些认为压力有害的人。那些报告承受了高压但不认为高压有害的被访者,死亡风险并没有显著提高,相反,他们是调查中死亡风险最低的,甚至低于那些报告自己只承受了很小压力的人。

原来,杀人的不是压力,而是压力加上认为压力有害的思维模式!结合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相信压力有害』可能已经成为全美第十五大导致死亡的原因,比皮肤癌、艾滋病和自杀夺取的生命还要多!

多么令人震惊的结论!原来一直以来,我们对压力的认识都错了!

套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即情绪的产生经历了触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信念(Belief)和结果(Consequence)三个步骤,压力也是经由三个步骤产生的:

由此可见,压力之所以存在,或者说我们之所以感到压力有害,本质上是我们陷入了『压力有害』的定势思维,一旦这种定势思维启动,就会带来相应的想法和情绪,继而决定了行动以及事情的结果。在这里,『压力有害』的定势思维让我们逃避并抵抗压力,消耗了大量身心能量,然而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要想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和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平友好相处,就必须转换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压力的认知和与压力的关系。

接下来,基于美国著名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也就是那本广受欢迎的《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作者)的压力新科学研究,向大家介绍四个和压力友好相处的策略。

什么是压力

在这前,我们需要更正对压力的定义。一般我们都认为压力是让人感到紧张不安的事物或者刺激,但麦格尼格尔认为,压力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的反应。这个定义消除了我们对压力有害的预判并引申出几点认知:

第一,压力是一种反应,它本身并不存在好坏之说。好坏存乎于我们对压力的解读。

第二,压力来自于我们在乎的东西,对不在乎的东西,我们是不会感受到压力的;也就是说:

第三,压力和意义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无意义的压力;同样,如果毫无压力,我们也难以开创有意义的生活。

明白了上述对压力的定义和解读,就可以运用压力新科学的四个策略来重塑我们和压力的关系: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策略一:拥抱压力

压力新科学的研究证明,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压力本身就是我们处理问题的重要资源,视压力有害会干扰了我们运用压力作为资源的能力。拥抱压力,才能有效利用压力的好处解决问题。

为什么说压力是资源?这还得从人类面对压力或战或逃(Fight or Flight)的生存本能说起。

在险恶的原始环境中,或战或逃的生存本能帮助人类俘虏了更弱的物种,逃过了猛兽的利牙,确保了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人类将这种生存本能一直保持到了现在。但不幸的是,曾经有效的策略在现代社会的大多数情况下,变成了糟糕的策略。或战或逃的反应方式,既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失业的压力,也不能缓和与伴侣的紧张关系,心理学家称这为压力反应的不匹配理论——适用于我们的祖先,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适用于我们。

或战或逃的危机本能是恐惧反应,而我们面对压力的理想反应是挑战反应,这两种反应方式有明显不同:

首先,两类反应的生理差异很大,导致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即时表现和长远健康。两种反应都会让我们心跳加速,但在恐惧反应下,身体预期会受到伤害,于是血管紧缩,身体产生炎症,免疫细胞活跃,以期帮助受伤失血的身体尽快痊愈。而在挑战反应下,身体反应更像是运动锻炼时的反应,没有伤害预期,身体感觉安全,血管不会收缩,但加速流动的血液会为身体提供更多能量。

其次,两类反应引发的心理情绪不同。恐惧反应引发了害怕、生气、羞愧等情绪,其首要目标是自我保护,因此会让我们对不利的信号更加警醒,恶性循环由此产生:越关注错误,就越害怕、生气和自我怀疑。挑战反应会引发兴奋、热情、自信等情绪,其首要目标是追寻想要的东西,于是我们会集中注意力,利用所有资源去达成目标。

最后,两类反应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我们的长期认知。恐惧反应让大脑对威胁更敏感,久而久之我们会养成谨小慎微、只关注负面信息的习惯,人生充满负能量。而挑战反应关注的是通过挑战极限达成目标,不仅更容易提升自我效能,也更容易从压力体验中学会韧性,人生充满正能量。

学会拥抱压力,将原始或战或逃的生存本能转化成挑战反应,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即时表现还是长期影响上,都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应对压力解决问题。相反,视压力为大敌的恐惧反应则会从各方面削弱我们的力量。请务必将压力视为解决问题的资源,以这样的开放态度与人生路上无穷无尽的压力相处,才能游刃有余

策略二:设定意义

前面我们说过,压力和意义密切相关。要想进一步改变压力有害的传统认知,和压力建立良好关系,就要为承受的压力设定意义。

斯坦福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美国成年人做了一项调查,他们让受访者评估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我感觉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这个说法,然后研究人员寻找有什么指标能预测人们的评估结果。结果发现,压力指标和生命意义密切相关。更大的压力预测了更大的意义感。那些过去经历过或现在正在承受很大压力的人,都评价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压力是真正投入人生、追求有意义的目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

这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在压力中寻找意义,就能更好地和压力相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练习从压力中寻找意义:

1)找到并写下自己的价值观,这是指导你怎么度过这一生的根本准则。写下个人价值观能让我们感觉更有意义感、掌控感和自信,在面对困难与选择时更加执着和坚定。

2)在压力情境中思考并写下:这个压力情境和自己的价值观有什么联系?能从中找到意义吗?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将价值观和压力结合起来,是最有效的心理学干预之一,它能转变对我们对压力体验的思考,增强应对它们的动力和信心。一次十几分钟的思维干预,能产生几个月乃至几年的效果。和压力友好相处的第二个策略,就是为压力设定意义。

策略三:寻找联结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发现,压力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只会激发出自我防御本能(恐惧反应),它也会释放出保护部落的本能。这种本能体现在今天的社会关系中,就是压力时刻人们往往更具同情心、更信任别人、也更慷慨。麦格尼格尔称这个现象为压力的照顾与友善理论,她的压力新科学研究进一步发现,压力产生的照顾与友善反应反过来会转化和消除压力,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大脑释放出了三种转化压力的物质:

1. 催产素:这是一种让人强烈地希望与他人联结和亲近,提升归属感和勇气的激素;

2. 多巴胺:这是一种让人感到兴奋和自信,刺激身体行动的神经传导素;

3. 血清素:这是一种调节情绪和自控力,强化认知的神经传导素。

在感觉压力山大时,如果我们利用好压力产生的照顾与友善反应,主动向外寻找联结,帮助别人,就能有效地从生理上减轻我们的压力感觉,更可以从心理上获得帮助别人的满足感。

这种联结与帮助不必是宏大的事情,类似给予他人赞美或用心倾听之类的小事都可以有效地转化压力;此外,做一些新的、未曾做过的小事也能更好地激发大脑释放压力转化物质。

策略四:树立逆境榜样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替代韧性』,指的是从他人的压力或逆境遭遇中找到力量和意义,获得毅力和个人成长。在极端压力环境中,『替代韧性』这个概念特别有效,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经历过类似情境并成功走出逆境的人,以他为榜样,从其经历中寻找方法、力量和意义,以支持自己走出类似的逆境。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就是这个道理。

研究表明,哪怕是仅仅关注『替代韧性』这个概念,或者简单地听闻别人类似的经历,都会产生效果。但前提是,你必须放下怜悯,对他人抱有真实的同理心,感同身受,想象自己身处其中。

总结一下,压力新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面对压力更好的处理方法是学会与压力为友。四个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压力相处,并充分利用压力作为资源来解决问题。这四个策略是拥抱压力、设定意义、寻找联结和树立逆境榜样。它们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发挥更强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刷新自己对压力的陈旧认知,重新认识到压力在现代社会中避无可避,最好的应对方法不是与其为敌,逃避、抵抗它,而是学会和压力相处,过一种更游刃有余的人生。

----THE END----

往期好文请点击查看:

《如果你还没读过《精进》,至少应该知道这五个让你变厉害的方法》

《你的穷,社会不背这个锅》

《1万小时法则的对与错》

《24个改变人生的清单类App |《为什么精英都是清单控》浓缩书》

《斜杠青年修炼手册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美好人生除了三观,还请建立正确的阅读观》

【为时未晚】关注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It's never too late.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