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杀意来自全世界|湊佳苗的《告白》
《告白》全书分为六章,分别由五个人物(前班主任森口悠子、班长北原美月、嫌犯B下村直树的二姐、下村直树、嫌犯A渡边修哉),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阐述“爱美溺亡事件”。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逻辑世界里,用自己可怜的短见,推演着世界的运行,揣测着他人的思想,判定着所见的善恶,并给予这种“自我视角”莫大的肯定。
他们用自己的视角,以自己的立场阐述的各自的经历和看法,从而让读者以多角度了解到整个事件的真相,并且揭示出人性的丑陋百态。
下村直树说:
“我虽然不喜欢垫底,但也不会因为没当上第一而沮丧。”
“从那时起,每当妈妈夸我怎么怎么'善良',我就觉得自己好悲惨。”
“我做成了渡边没有做成的事。”
人性善恶并非与生俱来,内在和外在的影响,都会让人摇摆于善恶之间。
直树的心理变化,揭示自己由于母亲的溺爱、高期望值和无底线包容,逐渐扭曲和急于被肯定的心理,由于长期的自卑和懦弱导致突发性杀人。
只一念之间的抉择,错误地认为“恶”即是强大。这在母亲阐述时也得到印证。
一直处于“主谋”身份的渡边修哉,虽然并不是直接杀死爱美的凶手,但是他的反社会人格是导致爱美死亡的重要原因。
在渡边修哉利用完直树之后,终于不再伪善地示好,而是表示了最直接的厌恶。
“渡边修哉对直树说:啊,对了,你不用介意是我的共犯什么的。因为从一开始我就没把你当作伙伴。什么本事也没有,自尊心还那么强,我最讨厌你这种人了。在我这个发明家看来,你就是个培养失败的作品。”
这段话也是导致直树将爱美溺死的最终砝码!
杀意,原来是在本应保持一定距离的人越过了界线的时候产生的。
森口对渡边说:之所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也是想要把你们丢进会做出最残酷的判决的那群人里去。因为不管是多么残忍的小孩,都会遵守大人制定的游戏规则的。
当身为老师的森口发现女儿真正的死因时,并没有选择相信法律,因为罪犯是两个未成年人,她并不相信法律会给予二人严重的制裁。
所以即使知道小爱美依然无法复活,森口也依然选择报复。
最终,直树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渡边的炸弹也在母亲的办公室爆炸。
森口老师的报复算是成功了吗?人性和法律,当它们矛盾时,哪种选择才是绝对的正确?这是不是也是教育者的悲哀呢?
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全书六章逻辑紧扣,交代出这一场青少年犯罪并非偶然,而是存在于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必然性。
樱宫(森口的丈夫)是全书中最理性的设定,他的成长经历,对待森口报复学生的阻拦和劝导,是全书中唯一支撑起“秩序”的人物。
而这种“秩序”,却没有阻拦住任何一个人的恶意。而这样的结果,应该是社会的悲哀!
书的封面上写着一句话:极善与极恶只在一念之间。
本书以青少年犯罪为描写基石,却深刻剖析出社会深层次的诸多问题。
如何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人性的丑态、社会的弊端,如何将这些以理性且积极的方式去传达给青少年?
我想,与其让孩子在“善恶”中摇摆不定,倒不如让这个社会积极地表达出人性的善良,对他们适度关爱、合理奖惩和有效沟通。
即使不能完全避免他们误入歧途,总好过大人们站在自己的圈子里自说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