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馨”之语语文 语花三有斋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十五)

2019-02-05  本文已影响6人  雅馨居士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十五)

                        王维

摘抄:中国的文人当中,王维是离佛们最近的一个人。王维“观人心灵”,仿佛具有特异功能。他这种能耐,当肇端于他漫长而又丰富的童年经历。十几年来,注重千丝万缕的内心体验,于是能“直观”别人的内心。

进入自己的意绪有多深,通常意味着,进入别人的意绪就有多深。

王维单纯。看周遭物事,服从内心的指令。而这内心的形成已有若干年,主干分明,枝蔓不多。圣贤书是一直在读的,并且,消化到血液中去。王维笔下的洁白与宁静,有人境的七彩光环,自然界的勃勃生机。

他是个性情至上主义者,不高兴就走人,走了人就高兴。艺术家跟着感觉走,跟着性情走。所有的读书人都趋向官场,却总有_些人朝着相反的方向。这些人当了官又弃官,舍去追名逐利,得到本真性情。

王维是波澜壮阔的人物,有济民之心,有儿女情长,有兄弟牵挂,有山水情怀,有禅境向往。而所有这些,汇集到艺术家的诗画笔下。 王维活向禅境,乃是禅境的引力使然。王维并不是受了现实生活的挫折,然后单纯地、浅表性地、吹糠见米似的寻找心灵慰藉。若如是,则不能解释:他的作品打动人为何如此之深。他所抵达的宁静,令人怦然心动。他向世人证明了:宁静有魔力。这魔力直接源于尘世的无穷喧嚣。宁静的深度,取决于喧嚣的强度。

他几十年的艺术兴奋电乃是宁静,而宁静之下波涛汹涌。读王维诗画,应当读出他的内心波澜。波澜为宁静、禅寂之类的意绪奠基。

王维诗如空谷幽兰。

王维一生有大疼痛,大欢喜,大关怀,皆被他从容收入诗画中,化入自然的无穷韵律。王摩诘的慧眼,看官场结构入木三分。他仰望着裴耀卿张九龄,但凡有机会,便为小民趋奔。然而丞相尚且不能自保,王维只能退居山林。诗佛成大功,密林深处闪闪发光,这光辉轻而易举地穿越历史,直抵当下而又超越当下。

王维香喷喷的宁静诗意,弥漫着人世间的温情与悲情。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十五)

感悟:王维,世人称之为“诗佛”。从小川先生的品读中,探寻王维的佛性,佛心是先生选择的切入点。对于这一点,我亦是非常感兴趣。现如今,走马观花式的生活总是容易迷人眼。人到中年,对于沉静亦是颇多向往。而想要的静宁,佛法世界里总是有诸多储藏。

王维,从小就是一个能在喧闹中,找寻出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宁静。作为南禅宗的俗家弟子,他寻顿悟,不苦修。十七岁时,开始在喧闹嘈杂的长安,不情不愿地寻找入仕机会。二十一岁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在长安的日子,意气风发过,也为情所困过,最终初尝人情冷暖,被迫走出长安。

被贬济州,在嘲笑与落差中,依然能从满地鸡毛中“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二十几岁的王维,已有隐居的倾向。他的禅心,并不曾随他踏入碌碌尘世而丢失。一个人,能在各种境遇中,始终保持一颗素心,难能可贵。他“视逆境为化境”,他对醉刺史的脸是冷的,但对济州百姓的心绝对是热的。

仕途的起起伏伏,而立之年的丧妻之痛,这个看上去安静的男人,以宁静与深情支撑着自己的余后生活。他对綦毋潜,孟浩然的资助,对亡妻几十年的牵挂,对美政理想的执着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何为禅心禅意。用宁静修炼内心,用真诚面对尘世,这就是他追寻的入境。

王维内心积蓄的宁静,带着他静静行进在喧嚣的尘世。即使安史之乱,深陷其中,也不能使他放弃。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偏居深山,他的目光总是能穿透有形的束缚,而寻找到“空与静”。他的禅修,从幼年之时开始,二十几岁已颇有建树。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奄奄离世,会经历什么,又会有怎样的机遇,谁都无法全部预见。然而,我们的心,却是可以由自我把握的。

就如小川先生所说,宁静是有魔力的。一旦你能与它临近,就会被它不由自主地吸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幼时所喜欢的喧哗,在生命中会慢慢淡去。而人的心,一旦能够被宁静吸引,那整个人也就会从焦躁浮华中,走向平和、淡定、从容……

放下杂念,立地成佛。面对嘈杂不迷失,面对困顿不抱怨,面对诱惑不动摇。多一份包容,少一分计较。用一颗柔软宁静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一份简单快乐去面对柴米油盐。即使身处尘世,依然可以入禅,入境。

人生一世,四季变换,皆是过程。已至不惑之年的我,愿意从王维的诗歌中去追寻那份“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淡然与宁静。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十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