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时代已经过去了
公众号已经火了,有一大阵子。其实属于自媒体的一种。而现在许多人关注了很多公众号,但实际上又没有多少真正查看的。就像许多人报了课程,而实际上参加认真听的人也很少。这种现象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我觉得是人们对于学习的一种误读。自从我们同学到毕业之后,我们很难系统的学习一个学问一件事情。我们都是从生活的常识中,工作的常识中,以及处理事情的常识中,渐渐的总结出来一些道理。然后说是其中的碎片学习。到底什么是碎片啊?其实就是没有太多的时间认真的去系统学习。很多人说系统学习是不必要的。我也不能说过多的评论,举一个例子,如果是把一个某专业的博士的结论直接说给一个高中生或者小学生,那么他也能记住。但是他真的能够理解背后的原理吗?能够进行使用吗?
就像在工厂里边很多工人在操作着非常高科技的机器,但是他们永远无法理解机器背后的制作原理。如果将一个博士生的理论直接说给一个非常没有学问的人,那么他只能死记硬背去应用这个公式。而一旦这个事情出了点问题,需要变化需要维修,等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他就举足无措了。我们学习很多时候是在应对变化,就像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如果这门语言不适合做这件事情,那我们能够找到另外的语言去做。
我们回过头来看那些公众号和自媒体,他们大多都是今天一个标题,明天另一个标题,而文章与文章之间没有形成系统的东西。这就会导致一些错综复杂的东西产生他们虽然都很有道理,但是他们缺乏系统。如果一个非常有学识的人读到这些文章,他们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价值。但是如果一个没有基础的学习功底的人,看到这些东西反而会陷入混乱,今天觉得有道理,明天可能就忘记了,或者无法解决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冲突与联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指的是看书而思,说的是看书之后进行了思考。这是两个不同纬度的事情,而放眼看去,你学习完之后进行实践就是另外一个维度。文章中所说的事情,大陆是一个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他到底有多少的参考性和正确性是没有进行过验证的。他到底是适用谁适用什么事情,也没有进行明确的限定。
就拿某些专家跟教授,可能是已经是博士的学历。直接说,我们上学的时候不应该去打工,打工会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然后很难去完成学业,我们可以完全靠学习去获得奖学金来支付学费。那你要搞清楚一个前提,就是你有能力去获得奖学金,第二就是你这个学期的学费还没有付,奖学金还没有到。如果有一个在班上学习平平,而家里面的状况又不太好。而且他还选了一个自己不太喜欢专业的人,他该怎么办呢?其实每个人说的每一个道理都只是适用于很窄的一个范围,但我们跳开这个范围又能够得到更多的选择。
而我个人觉得一个人能够读到很高的学历,必然有一个比较好的家庭背景。就拿我的同学来说,在考研究生的时候,有些同学没有考上研究生,然后家长就能来陪读,甚至在城市里面买一套房子,陪自己的孩子读。有些政策性不好的呢,可能能够坚持再读一次,或者一次性考上了一个不太理想的研究生,也就去读了。那么研究生之后我的博士呢?那么出国留学的博士呢?我不是喜欢悲观的面对这件事情的人。但是在一个人的学习路程上与自己的家庭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每一个在学业路上的孩子都肩负着一种使命。那种使命来源于他个人生活的经历。那些条件不太好的孩子,他更想更快的赚到钱。
再回到我们的公众号,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去看公众号了。因为他只是写了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文章,只是适用于少数的个别人,哲学上说存在即合理,那么你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不努力,自己的身上发生的一切也都是合理的,而你也必将找到一个让自己努力提升进步的一个途径,得到途径也是必然存在和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