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痛苦的理由
提起上班,很多人觉得痛苦。上班痛苦的理由有一万个。
提起上班,很多人觉得痛苦。上班痛苦的理由有一万个。
通勤、加班、开会、做ppt……
不止身累,还心累。工作时间长不算最痛苦,痛苦的是无效工作时间长。
比如今天的工作做完了,或者没状态,没到下班点,也要假装在工作。
某个决策明明知道做了没用,但领导布置了,硬着头皮也要做完。
今年的指标达成无望,然而积极的姿态要摆出来,越是完不成,越要显出超努力的样子。
究其原因,是因为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不在自己手上。一个活完成了,你觉得干得漂亮没用,得领导或者甲方认可了,才算完。领导或甲方拥有评价权,是因为他们掏钱买了你的劳动时间。而公司员工那么多,规矩不能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一刀切是最划算的办法。
如果领导的审美和你相似,那么万幸,工作顺利,成绩看得见。但很有可能,领导有自己的想法,还可能是个难以说服的人,双方意见不合怎么办?往往是谁发钱听谁的。
大部分时候痛苦也得忍了,做点牺牲换钱,感觉有付出有回报,还能抱怨啥?
因此常说:跟对一个好领导很重要。
问题是, 好领导是少数,就算跟了一个好领导,万一哪天人事调动,下一个是什么样的人,谁知道呢。
换工作、换公司,都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合理评估自己劳动价值的环境。
但换来换去,其实都一样——你在做一份“多对一”的工作。
什么是“多对一”的工作?
你的工作主要向一个人汇报,由一个人评估绩效。当一个人不满意的时候,只能做很多尝试,以博得一份小概率满分的成绩单。甲乙方经常互撕,乙方说甲方审美不行,甲方说乙方不懂用户,其实没什么对错,放到市场上能验证效果就是对。不过很多工作不容易划分每个人各占多少功劳,也不是那么快就看到成果。最终还要靠一个人来拍板,你的工作是行,还是不行。让某个特定的人满意,这是很难做的事,毕竟我们的父母,也对我们不满意着呢。
与“多对一”相对的,是“一对多”的工作。
做出一样东西,可以面向很多评价者,如果面向的人足够多,肯定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说“不好”的那些人,不用刻意讨好,只要服务说“好”的人就行。这样,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实现自己的想法,做到能力范围内最好,少花时间在说服说“不好”的人说“好”,说服别人是很累的事。经常说着说着,自己开始怀疑起人生来了,对持续精进技能没有什么帮助,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和创造力更没有什么帮助。
哪些工作是“一对多”?
比如匠人。
前两年认识阿三老师的时候他还是个著名广告人,后来莫名转行,跑遍全国采访一百多个匠人。采访匠人不赚钱,但他坚持了好几年,说是从匠人身上,感受到了浮躁社会中难得的“稳静”。匠人没时间抱怨工作,工作就是真的在工作,标准是自己跟自己抬杠,提高效率还能多出点活。
自由职业是类似匠人的模式。先出点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作品,有人认可,就合作。所谓自由,不是什么都能做的自由,而是选择说“不”的自由。我理解的说“不”,是在双方意见不合的情况下,不用硬努着自己让别人满意。光这点自由,其实挺难得的。
这两年合作过的项目,沟通起来都比较顺畅,因为是喜欢我的风格,才会找我做类似的东西,所以问起“有什么要求?”的时候,他们都会说:“你就按你喜欢的方式来。”我真就按自己擅长的方法做了擅长的事,他们真就什么修改意见都没有收走了。
唯一一次不顺畅的经历是被朋友拖去帮忙做一个外包项目,甲方是国内著名500强企业,项目负责人揪着鸡毛蒜皮的标点符号改了十几遍,最后一遍说“明天要给大boss过审了,大家都打起精神来,争取一遍通过。”结果,到了第二天晚上又说:“今天大boss忙,没时间看,这样好了,我们把10000字的文章精简到1000字,好让他5分钟内看完。”我当场要吐出一口老血,前两天改了十几遍的内容,就因为一个人没时间看,说删就删。不是怕修改,也不是怕工作,就是怕做无用功,做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的事。
观察身边从事“一对多”工作朋友的精神状态,普遍更热爱工作。同样在工作,选择“一对多”的方式,不说赚多少,起码在做自己想做的事,顺便赚了钱。
如果上班的绩效也可以这样评价,上班的一万个痛苦,可以减少八千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