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2017-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雨润如酥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看书,很容易很简单的一件事。从能认字儿开始,谁这一辈子还没读过几本书呢?

不过,同样是读书,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大部分的人,随性地选上一本对自己胃口的书,在午后的阳光里,就一壶绿茶,或是握一杯咖啡,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度过一个充实有收获的午后时光。然后呢,然后大部分就没有然后了。经年累月,回顾起来,似乎读了那么多书,也没有什么走心的,至于书里的内容,更是被岁月洗刷掉了痕迹,记不起很多了。

可我们也总能看到另一些人,在读完一本书后写出的心得,引经据典,博古谈今,甚至就那么信手拈来书里随便的哪句话出来,谈出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同样是读书,效果怎么就这么大相径庭?思前想后,不明所以,好多人一拍大腿,还是书读少了!于是……又开始了新的读书循环……

真的是因为读书读少了的缘故么?其实很可能是因为你没能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没有进行深入阅读。

如果想学习如何进行有效阅读,那么把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推荐给你。

奥野宣之,是一位在日本以“信息整理术”而闻名的“笔记本作家”。毕业于同志社大学新闻专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其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除利用新闻出版经验从事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和TBS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奥野宣之以切身体会,教读者如何用笔记法来管理自己的读书生活,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让笔记成为读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最初的遴选书单,到阅读过程中迸放的思想火花,每一步都可以通过笔记进行记录、整理,从而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和以往简单的以为读书笔记就是对书本内容机械的摘抄不同,奥野宣之倡导的是全方位一体化的笔记阅读读书法。

从一开始对书单的选择上,奥野宣之在书中就提出“尽可能多地捕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把感兴趣的书名或主题都写在笔记本的随想笔记里”。把平日感兴趣的主题和看其他书评介绍感兴趣的书目随时记在笔记上,事后一梳理,就很容易拉出一个主题系列的书单。例如,如果你对理财类的书籍感兴趣,那么平时的关注点也往往会在理财这一类问题上,经过积累笔记留下的书单,就是你下次去书店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就树立了明确的读书目标,而不是传统的抓起哪本书就看哪本书,看似海纳百川地进行阅读,但因为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很容易造成又浪费时间阅读效率又不高。

在读书的过程中,奥野宣之再三强调要用笔记把读过的书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首先,通过读书笔记改变自己的读书方法,让读书重心发生变化,不再是“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而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这样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会保持一种思考状态,对书中引发自己感想的地方就会进一步留意,通读完全书后还会回过头来重读。而传统的浏览读书方式,通读完一遍后,往往只了解了大概内容,很难有深入的点留在脑子里,也很难再回头进行重读。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奥野宣之介绍了自己行之有效的“筛选信息”程序。第一遍阅读进行通读式浏览,在任何觉得有必要做记号的地方轻折书角;第二遍重读这些折角页时第二遍筛选,再次折角;第三次阅读有两次标记处后,才开始用笔做记号,第四遍重读记号笔做过记号的文本才记录为笔记。这样一套筛选程序下来,笔记本上记下的一定是自己认为精华中的精华,而通过如此反复阅读后的筛选,书本信息比传统粗粗浏览式阅读留下的印象要深刻的多。在有重点地摘抄的同时,可以补充自己阅读后的想法。在初始阶段,为了养成读书笔记式阅读的习惯,可以用“一句话”读书笔记,习惯养成后再慢慢扩充笔记的内容和质量。

笔记做完了就万事大吉了么?当然不是,如果只是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笔记的意义在于通过自己的思考,提炼书本的精华,记录自己阅读的感想,进行有深度的阅读。笔记做完后要不断重读。过一段时间再拿出笔记看看,会发现以前只是一知半解的语句现在已经可以彻底理解了。奥野宣之在书中写道“如果说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那么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更有深度”。这些深度的记录和思考也是阅读者日后原创思考的源泉。

奥野宣之在书中的这些观点,其实和我们中国的一句老话很吻合,那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从现在开始,拿起笔,打开笔记本,走出有效阅读的第一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