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时,还是在语文书上看到他的《箱子岩》。自己读过一遍后,对先生描写风土人情的手法很是佩服。本想在语文课上与老师探讨一番,可惜,由于应试教育的课标要求,这篇文章的课程竟被阉割了。
读《边城》,纯属偶然。
那日在图书馆还了纪德的《伪币制造者》,在欧洲文学与近代文学处闲逛。一时想不起要借什么。走到图书馆馆藏查询处,查了《地粮》,没有。换个译名《人间食粮》,还是没有。正当我惺惺的起身时,看到了一位正在办理借阅手续的同学,放在最上面的便是《边城》。不久前同桌曾在班上阅《围城》一书,书身至少比这厚了几倍。自以为《围城》、《边城》、《幻城》这几城都应很厚才是。看到那么薄的书身,阅读的欲望着实被勾了起来。
序言中,沈老先生笔锋犀利,但此犀利非鲁迅先生咄咄逼人、句句要害的犀利。一句“我的这本书不是写给大多数人看的”,仿佛在不知不觉上文中的那些所谓“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也写进了这“大多数人”中,评说的有理有据。我想,我若是那些“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看了这些,必定要为自己羞臊起来。他说”农民的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而在边城中,则将农民压抑的灵魂释放,重现了原来的质朴、勤劳、正直、和平。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诠释的淋漓尽致。
以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写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有人说“是以抒情诗的笔触写出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而翠翠的爱情悲剧,则表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在小说中中,老船夫和翠翠的生活为为描写的重点。在这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处处体现了湘西地方的特色。被威风吹起波澜的水面上,一个老船夫拿着烟袋,旁边的漂亮孙女在轻轻的哼着歌,歌声随着船夫吹出的烟气慢慢融进这空气中。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啊。
小说结局船夫的孙女翠翠与二老并没能结合处美好的爱情,让这本小说在故事上成了一个爱情悲剧。在逛文学论坛时看到一个读者发出唏嘘:”要是结局圆满点就好了。"可是,结局如果圆满的话,真的就更好吗?古今中外多少爱情悲剧,写成了传世名篇。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数不胜数。
《红楼梦》,因为家庭背景,就注定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悲剧性。而《边城》中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悲剧,虽然不及《红楼梦》来的那么宿命,但也有其合理性。翠翠作为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懵懂少女,与我们相同,她还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面对大老和二老的求爱,她不知道应该作出什么表达与回应,在船夫的一再询问下,终究也还是没有给出回答。大老和二老兄弟情深,谁都不愿意让对方不悦,但是也都不愿意放弃爱情。而翠翠一再的犹豫,则体现了懵懂少女的那份害羞与对未来的不安,而这份害羞在沈老的笔触下则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大老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而二老的离开,则更是在亲情与爱情中的难以抉择!正因如此,才决定了结局的不圆满,小说故事的合理性才得到了保证。
老船夫对孙女的疼爱,翠翠对老船夫的不舍,大老、二老的兄弟情,小镇市民的善良,无不体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汪曾祺说沈老先生这一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小说中对风土人情的描写的确如此,酸甜合度,可口异常。但是书中人物的对话,则过甜了些。甜劲过后,酸味就来了。但笔者个人认为,一个老船夫,作为农民,在乡土气息浓重的小镇上耳濡目染了几十年,是说不出那么具文艺风味的话语的。虽然不知道是不是还有没交代好的故事背景,比如原来老船夫是个读书人,后来落榜了之类的云云。但是仔细一想其他人物的对话也是这样。也不知道是不是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导致这样了的说话风格,若真是如此,就过于造作了。但即使有这些瑕疵,以这本书如今的文学地位,被评为“优雅田园诗之杰作”,也实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