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为何不能圆满?
作家柳青在给《人生》的序言中写道: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人生,甚或是所有人的人生,都被概括在柳青的这句话里。然而人生,又不只是如此简单的几笔轻描淡写。
《人生》的故事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四人帮”刚刚覆灭,中国的改革还没有大规模展开,新的生活尚在酝酿、探索之中,而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处于最复杂最深刻的状态。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当了民办教师,大队书记高明楼为了自己的儿子把高加林的教师职位换了下来,让他不得不再一次成为了农民。这无疑对高加林而言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但在美丽而善良的巧珍的爱情呵护之下,他重新站了起来,接受了这残酷的现实。因他远离家乡的伯父调职回来的缘故他又被曾经下了他教师职位的高明楼和马占胜不明所以的安排到县委当通讯干事。在中学同学、张克南女友黄亚萍的追求下,他断绝了与巧珍的关系,跟黄亚萍成了恋人。后来因克南妈妈的告发,高加林再次被“遣送”回了农村,而此时,巧珍早已嫁作他人妇。
这样的结局,着实令人感慨万分、心酸不已。巧珍就像德顺老汉说的那样,像一块金子,而高加林,却把这块金子,这赤诚的心给丢掉了。这是可悲的,但却是逃不掉的现实,高加林无疑是没有想到的,更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高加林和刘巧珍之间的爱,从一开始就不对等
但在感慨之余,我们需要正视现实,并着力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从一开始,高加林和刘巧珍之间的爱情就是不对等的。一对正常的恋爱关系中,双方之间的地位首先必须是平等的,其次彼此对对方的付出也应该在一个水平线上,如果一方付出的太多,这种爱便产生了很大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便会对爱情造成极大的威胁。《人生》中在涉及到高加林和刘巧珍之间的爱情时,首先出场的是刘巧珍。“巧珍刚懂的人世间还有爱情这一回事的时候,就在心里爱上了加林。”
(1)这里是“爱”,而不是喜欢。的确,巧珍从一开始就是爱加林的。爱一个人比较明显的一个标志是,不单喜欢和他在一起,并且愿意承担和分享他一切的喜怒哀乐,特别是他的悲伤。巧珍是心疼加林的。在看见她心爱的加林哥踌躇着不敢卖馒头的时候;在她看见加林在井边担水,肩背上的衣服已经被什么划破一个大口子的时候,她只能掉眼泪。巧珍不愿意让加林委曲求全,无法施展抱负,所以她劝加林出农村到外面闯荡。尽管她不愿意让他离开,甚至十分担忧一旦他离开农村进到城市便会忘记她,但为了让他开心,她忍下了痛苦;在高金林进城当了通讯干事之后她三番五次放下农活去看他,但每次都扑了个空,她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钱都给了他……这样的例子实在数不胜数,她完全就当高加林是自己的命一样那么爱她,当高加林委婉地提出分手的时候,她忍不出哭泣道:“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爱你……”。
甚至,当她的姐姐巧英因为高加林抛弃了她而想要奚落高加林一番的时候,她跪在巧英面前求她不要这样做,如果有人欺负加林,那就是拿刀子捅她。相比之下,高加林对巧珍的爱却少之又少,甚至,都不能确定他是否真的爱巧珍(尽管他也明明地和黄亚萍说道他内心深处爱的人是巧珍,但这份爱到底是一种抱歉还是对巧珍爱的回应和回报,很难有一个定准的说法)。当他们的恋情终于在众人面前曝光的时候,高加林的想法却是为了报复,报复巧珍的父亲刘立本对他和他家的藐视,也是对他所憎恨的农村陈旧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的挑战。但对巧珍而言,这场恋爱之所以她敢公诸于世,不怕父亲的打骂,不怕村里人笑话,完完全全是因为“她对加林痴迷的爱情”。就这一件事情而言,高加林和刘巧珍对于他们之间爱情落差是多么大呀!就像他一直想给巧珍买一条红头巾,是因为和巧珍第一次恋爱的时候他想起自己看到过的一张外国油画上,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很像巧珍,只是那画上的姑娘头上包着红头巾。出于一种浪漫,也出于一种纪念,他最终买了一条红头巾给巧珍包上。然而这却是巧珍无法理解的,无论如何她都不会理解高加林有这样举动的原因。
高加林去了县城之后马上开始了新的生活,而越来越多的与黄亚萍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中他也在拿黄亚萍和巧珍对比着,除去外貌,巧珍似乎没有哪一点可以和黄亚萍匹敌。越是比较,高加林也就越来越觉得,黄亚萍才是她理想中的恋人,他们都是浪漫的人,都爱看书,他们的文化层次一样,不管讨论文学还是国际问题都能有一定的见解,而巧珍却斗大字不识,在精神方面,根本没办法和他有沟通。虽然他之前也想到过如果自己工作了可以把巧珍带在身边,但当他身边出现了一个他理想中的恋人的时候,那样的想法早就被冲散到九霄云外去了。
当恋人中间开始有失望出现的时候,这段恋爱便有了裂痕,而此时,高加林在对巧珍和黄亚萍的对比中,他也越来越对巧珍失望。他想要的,巧珍给不了。送来城里看他的巧珍走后,高加林突然感到刚刚和巧珍的亲热,已经远远不如过去在庄稼地里那样令人陶醉了!因为那时的爱情是纯粹的,爱情只和爱情本身有关,而这时,当他完全投入在另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当他接触到另一个和他无论再文化还是兴趣上都等同的人(黄亚萍)时,这份爱情便不再单纯。从前的爱情像是一页干燥的海绵,而现在,这页海绵逐渐变湿,它开始吸吮越来越多的东西。
最终,高加林忍痛了断了他和巧珍之间的恋爱关系,和黄亚萍在一起。
高加林有着强烈的自尊
《人生》当中在涉及到高加林的文字中,关于他“自尊心”方面的表述是很多的。在这里详细讲述的是下面三个:
① 当高加林被下了民办教师的职位父母不想让他出山劳动,给他一篮白蒸馍去集市卖的时候,他怎么都喊不出那一声“白蒸馍哎——!”他觉得这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这个时候,他心里感到的是屈辱,因为人生的落差对他而言实在太大了,此前他还是一个待在城里吃公家饭的教师,不仅不用干重活,工资高而且又体面,重点是他生活的是能一个让他有存在感,让他感到自己价值实现了的地方。这是一种被肯定的感觉,也可以说是被人,被社会尊重的感觉。而此时,虽然他不得不接受“农民”这个身份,但他无法割舍对这个他曾经生活过,并且在这里为未来产生过无数梦想的地方的深切眷恋。他不敢开口叫卖,甚至也像个小偷一样躲躲闪闪看,怕碰见熟人。在遇见中学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的时候他不由自主地撒谎,他感觉到在同学面前都低了一截。尽管以前是多么熟悉的同窗,可是现在,因为一个身份的缘故,他和他们已是在两个世界了。
②高加林掏粪这件事情,对他而言,无疑是在精神,或者说是自尊心上的一个极大的侮辱和挑战。为了挑几担粪,他还为此和人打架,最终又被灰溜溜地撵走。而这,都是因为臭烘烘无人想理的大粪。城里人更是讨厌像他这样的“乡巴佬”。高加林觉得很心酸。他想着,乡下人一年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都供给城里人,可城里人却这么鄙视乡下人。面对张克南妈脱口而出的“乡巴佬”,高加林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这是把人的尊严扔到地上踩,更何况高加林是一个有个性又有着强烈主观意识的男人。面对这样的侮辱,他强忍住了眼泪,而此时,那种声音又浮现出现来了。当然,离开这片土地,想要走出去的愿望在他心底从未熄灭过,此前只是因为巧珍的安抚才使他重新正视这片土地,但这也并未打消他离开的念头。而这次,去城里挑粪让他受到的屈辱,对他原始的愿望起到一个助推的作用,也让他开始坚定了这个信念,他要离开这里,他不能一辈子和黄土打交道,他要给自己,以及自己的尊严一个交代。所以当听到伯父回来工作的消息,他欣喜万分。(自然他是想通过伯父的关系而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③高加林再次感受到被尊重和自己的价值时是在他进城当了通讯干事之后。就他个人而言,他的才华自然是实打实的,他模样俊,打的一手好篮球,又文采斐然,到处去做采访。在这个县城,他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这个时候的他时时刻刻都充满了一种骄傲和自豪的感觉,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而在得到的同时,他自然想一直把握好,并继续持续下去。
高加林向往的天地和刘巧珍不同
每个人是自然人的同时也是社会人,而作为社会人,必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和主观有关,那么性格便是其中一面。当高加林被下了民办教师职位之初,他开始拼命地到田里干活儿,他有他的倔强,从性格上说,他的确是一个强者,而这个优点在某些情况下又使他犯错误。他第二次进入县城之后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但他还有更大抱负和理想,他告诫自己不能满足于在这个县城所达到的光荣,他也不断地反省自己,必须要谨慎,不然的话,他的前程就有可能受到挫折和打击。
他的追求很高远,他向往广阔的天地,但这也是造成他和巧珍断绝关系,而和黄亚萍开始恋爱的一个原因。因为黄亚萍全家马上要搬到南京去,黄亚萍给他解释道,南京离苏州、杭州、上海,这些大城市是很近的,她深知高加林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的人生有着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如果他和她恋爱,他能因为她父亲的关系在那里得到一个好职位,然后以此为据点慢慢向上,向前爬。这对高加林而言,无疑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条件。他不是一个庸俗的人,他有他的梦想。而他自己也知道,要实现这伟大的梦想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比如,放弃他和巧珍的爱恋,不顾一切远走他乡。而最终,他也这么做了,因为他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既然现在有这样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是一定会抓住的。的确,他是一个强者。
而生活,永远不会向人想象的那般一帆风顺,高加林肯定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因为举报而失去这自己梦想的美好前程,但此刻,当他终于清楚自己心中最爱的人是巧珍的时候,她也早已成为别人的妻子了。
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的时候,巧珍已经嫁给了一直追求她,但她却不爱的马拴。生活,像是给他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然而这并不是命运所致,路遥也不是一个宿命论者。
高加林因为高明楼的关系而被下了民办教师的时候,路遥写道:“高加林毕业了,大学没考上,他只得回到自己已经有些陌生的土地上。当时的痛苦对这样一个向往很高的青年人来说,是可想而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命运摆布人。国家目前正处于困难时期,不可能满足所有公民的愿望与要求。”
某种意义上,高加林和《红与黑》中的于连有点像。于连的偶像是拿破仑,因为在拿破仑时代,一个平民也可以通过战场来获取功名,但是王朝复辟时期以等级取人,这对像于连这样有着热切拼搏的心的青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这样的环境让他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来成全自己的心愿,甚至不惜以爱情为诱饵,让处于高位的贵族夫人、小姐爱上自己,从而为自己的仕途铺路。当然和于连相比,高加林并没有那么唯利是图、不折手段,毕竟在和爱情和前途的抉择中他是有过犹豫的,再者对于抛弃巧珍这件事他也一直处在愧疚之中,而失去金子般的巧珍,这或许对他而言,会成为一辈子的遗憾吧。
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导致高加林和刘巧珍分开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农村和县城之间,高加林的来来回回所涉及到的两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一,当时的社会现状所致,社会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无法给所有有志、有才华的青年提供可以展现自己的岗位,这是现状,着实无法改变;其二,因为有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只顾自己个人利益的人从中作梗,这是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会出现的状况,难以避免。这一来一回,对旁人来说或许无关紧要,但对当事人而言,有时候一个微小的决定也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高加林的人生,某种程度上讲,便是这双重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和避免的事是无法做假设的,就算第一个原因除去不谈,但损人利己的人随处可见,马占胜和高明楼代表的不只是他们两个人,而是代表了一群人。由此衍生的话,除了人心叵测个人利益一说,作为人生摆布的主体,高加林代表的这个群体便是弱势群体,而之所以有弱势群体,又牵扯到第一个原因——社会机制不健全。
这也可以看出,《人生》这部关于人生的书里面包含着青年人在面对爱情、事业等的选择。路遥无疑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人生》里也包含着作者本身对社会的关注。导致高加林和刘巧珍最后那般的结局的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包含了社会的,个人的,主观的,客观的。种种原因相互交织影响,才致使最后以悲伤散场。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无论如何都无法重新再来。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不会真正成长。所谓成长,或许就是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吧。就像在经过了这样一次感情生活的大动荡之后,巧珍才似乎明白,她在感情上的追求是多么天真!悲剧不是命运造成的,而是她高加林之间的差别太大了。
而经历过爱情之后,每个人的人生却是一个未知数,要么幸福,要么悲伤。但即便承受多么巨大的打击,高加林也好,刘巧珍也罢,他们都会继续坚强地生存下去。因为他们是黄土地的儿女,他们像大地那广博的胸襟一样承受着这世间所有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