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孟子大义考

伯夷柳下惠章 - 出淤泥而不染《孟子大义考》

2022-09-02  本文已影响0人  震词

此章言孟子志行孔子中庸之道的决心。

伯夷是商末孤竹国君亚微的长子,有亚凭和叔齐两个弟弟。商朝时已经有了嫡长子继承制,不过父亲亚微偏爱叔齐,选定叔齐为继承人。待到亚微过世后,叔齐便想把君位交还给哥哥,伯夷觉得既然这是父亲的想法,兄弟几个就不该再有异议,叔齐不从,伯夷便只好逃出了孤竹国,叔齐一看便也逃了出来,找到了哥哥。

当时纣王无道,西伯侯姬昌素有贤名,兄弟俩一合计便奔西岐而去,结果到了西岐,姬昌刚好殡天了。姬昌之子姬发为了讨伐纣王秘不发丧,造了一个木雕,对外谎称是姬昌,举兵起事。伯夷和叔齐拦在马前质问姬发,父死不葬而起刀兵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姬发的左右侍从想要杀掉兄弟俩,被姜太公拦下了。后来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兄弟就跑到首阳山上采薇而食,不食周粟,最终饿死。

孟子论伯夷,志向高洁,商纣和周武行不合义便不以君礼侍之,其友行为不端的,便不视为朋友。要让他立于恶君之朝堂,与恶人言语,便有如身着朝服而坐于泥沼炭灰中。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按他这份嫉恶如仇的脾性,别说是品行不端的恶人,就算是乡里邻人,要是衣冠不整地站在面前,他也会不怿而去,就好像会玷污了自己的操守一般。非但如此,哪怕诸侯卑礼甘辞而延聘他,他也不会接受,不接受的原因是其不屑于降身辱格而从于卑污,爱其身也。

推恶[wù]恶[è]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měi]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己。”

柳下惠则刚好是另一个极端。柳下惠本名展禽,是鲁国的贤大夫,采邑是柳下,谥号为惠,任职士师,相当于司法副部长,三起三落,清正廉明,安贫乐道,品德高尚,高寿,百岁而卒。展禽在国内深受民众爱戴,在诸侯间也享有盛誉,主要是他的信誉好,齐国人可以不相信鲁君,但不会不相信展禽,远在西鄙的秦人在经过鲁国攻打齐国时,还下令不得在展禽墓地五十步以内的距离砍柴以示尊重。

孟子评价他不以侍奉有污名的君主而羞耻,不推辞小官。仕进而不隐贤人,必使其显,直道事君,敢言敢鉴,不失己道。遭罢黜散佚于野也不生怨望,穷苦困厄也不忧愁自怨。展禽曾道:你是你,我是我,就算你在我眼前袒露无礼,也只是尔自家事,我心不为所动,焉能污浼于我哉?所以一直欣然与众同偕而不自失己道,路遇援止则止,其从人如此,谦谦和气,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没有一点架子,甚至他脑袋里就没有架子这个概念。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不以从人为耻,亦不屑于去己远离众人而求取清净。莲可出淤泥而不染,柳下惠可从于袒裼而不浼。

裼[xī ]是脱去上衣;裎[chéng]是露出贴身的单衣;援是伸手。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己。”

孟子最后说,伯夷偏隘,气量狭窄,虽然高洁,但不够包容;柳下惠平易,和光同尘,但失却威仪,就有点不够严肃了。这都不是君子当取的。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伯夷高洁,但柳下惠又何尝不高洁,之所以三起三落,就是因为他直道事君不肯卑污屈就,诸侯争相礼聘他,柳下惠都拒绝了,有人问他为何,他答道:直道事人,换个地方早晚还会有三黜,如枉道事人,那何必还要离开故国呢?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