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在小孩和解》︳内在小孩带来的创伤体验

2023-05-22  本文已影响0人  韩秀琴cn

1.害怕拒绝

小时候生长环境中,父母给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按父母的想法去做,才能得到爱和接纳。

于是一次又一次压抑自己的需要,去满足父母的需求。

长大以后就会一次又一次压抑自己的需要去满足周边人或领导的需要。

表面看起来乖巧听话,逆来顺受,对自己面临的任何境况都不敢拒绝。

2.依恋,但无法产生安全感

独立能力差,总是想要依赖周边的人,而这种依赖中无法产生安全感,又不得不同时逃避。

这样的情绪体验来源于经常被拒绝和否定的家庭环境。

长大以后因为害怕被拒绝,因此对任何关系既依赖又逃避。

3.被忽视的人,缺少存在感和价值感。

在成长环境中是被边缘化的人,为了得到归属感,遇到问题主动承担,时刻都以为是自己的错。

希望不断的改变自我来获得归属感。

4.为了获得安全感,强迫自己自律,对自我要求较高,表面强大,长大后看似取得一点点成就,但内心的不安,恐惧焦虑会一直陪伴他们。

成长的环境要求,他们不能让老师家长失望。不让别人失望,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力量。外在的肯定和奖励成为他们对自己辛苦付出的奖赏。

注:短期看来这是好事,是懂事,是成长的动力。长期看来,这样的孩子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是无奈是悲哀。

很多的问题孩子都是这样产生的,即便自己拼尽全力,仍然不能让老师家长满意,一次次让他人失望,一次次丧失安全感,向外走的任何一步都危险重重,面临着被否定,被鄙视。

这样的孩子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甚至饮食障碍,强迫症等等。

有一些孩子走得比较远,在学生时代基本可以做到满足身边人的愿望,但到了大学时代或走上社会,便会成为失去内在动力的空心人。

闭上眼睛反思自己的情况。

生命中有过多次空心人的状态。

孩子结婚之后一度成为空心人。

在最无着无落的时候,最无助的时候,必须要一件事情填补自己内在空白的时候,开始读书,开始自愈。

书中自有你想要的东西,脚不能远行,而心可以。

读书是可以弥补一点的,但少年时成长过程中造成的缺失,能彻底通过读书弥补吗?

“极度恐惧,强烈的害怕和不知所措,只要在陌生环境里就会惊恐不安,感觉自己被遗弃了。”

书中的这种状态是一种极端,应该只会有少数人感受到。也就是说这种状态已经成为病态。

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安,这样的内在小孩一直存在,但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所有这些痛苦不堪的体验,可能折磨人,也可能疗愈人,之后转化为成就人的力量。

与内在小孩和解,其实是解决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之间的自我冲突。

如果这种冲突很激烈,解决这种矛盾是更容易的,如果这种冲突隐隐约约,是否会否认这种冲突的存在呢?

闭上眼睛向内看。

最近是否发生过一件让自己的内心纠结不安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去发现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冲突。

感受内在父母的声音和内在小孩的声音。

尝试换一个角度,让两个自我相互理解,尝试互动沟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