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上班这点事儿读书

不看这篇文章,你或许永远成不了李叫兽

2017-05-21  本文已影响347人  鹰王之眼
不看这篇文章,你或许永远成不了李叫兽

为什么用这张图当封面?是因为爱学习的各位在今天这个信息过度密集的时代,不能够理清学习的底层逻辑,就很容易比这个小孩还惨,学了一辈子,还是活不好。我想,我的理解,应该是最深刻的。

讨论学习方式有很多纬度,大多数人最喜欢讨论的纬度是,是否是实战干货?这个纬度也没错,只是这个纬度没有什么意义。人们为什么喜欢实战干货呢?这是因为所有的理论和分析都必须通过实战来验证其有效性,而且大多数人都有思维惰性,他们更喜欢找来现成的,试图走“捷径”。所以,如饥似渴得追逐干货的人非常多。如今,网络上干货不少,有很多企业家社群都在分享自己的干货,可大部分人学的时候很兴奋,浮想联翩,回去以后,却几乎统统回归原型,真正受益的只是个别案例。甚至很多几十万,上百万的培训也无法避免高概率回归原型的事实。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他们不会学,所以学来的东西不会用。

如果你想增加你的生命,你需要跟着我的思路,我们一起搞明白其中的本源。如果能让你学习的时间更有效,其实就已经增加了很多生命。

学习方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看文章/看新闻/听得到类知识新闻

这些都是学习碎片化知识的方式。它起源于很早以前,包含了非互联网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大大增加了碎片化知识的效率、质量、和数量。

但我想经常学习碎片化知识的人同时也爱看书的人都会明显得感觉到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碎片化知识只能增加见识和知识面,但它无法有效得帮助各位解决问题。当然,在我的学习方式体系里它也是很重要的杀器,我们放到后面会提到它的作用。

二、看书/听书

书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没有之一,如果说世界是建立在人类想象力之上的,书就是撑起想象力高度的受力墙。

看书比学习碎片化知识更有实效的原因是书里篇幅比较大,作者通常会把他的经历,透过这些经历引发了哪些思考,然后一步一步推理,分析并得到书中的结论,并在现实中得到了应证这样完整的过程展示出来。当读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除了学到了很多新的观点以外,还会在潜意识里记住作者的整个思维过程,所以看书对我们的思维能力提升也是大有益处的。我们学来的东西,通常是没法照搬的,因为市场和消费者认知一直在变,只有那些能区分出自己所处环境条件和作者所处环境条件相同之处和区别的人才可以完美得运用所学的知识。就比如说,无数人看过彼得德鲁克的管理书籍,却只有极个别的企业家运用得很好,海尔董事长就是其中之一,在那个时代,供小于需,只要有好的管理,就可以做大做强。但做大的却没有几个。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学来以后会用和不会用是有天与地的差别的。那如何弥补呢?

这里有个很好的方法是:不要太在乎案例里具体的做法,但却一定要尽力搞清楚每一个决策背后的底层逻辑,例如案例里设立了某种管理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管理制度是什么,而应该关注制度很好得应对了员工的哪些人性或者认知,知道了这些,才能在当下的环境里灵活运用。这有点像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思维,凡事找其本质。

看书准没错,但毕竟我们时间和注意力都有限,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里超越更多人,让自己更值钱,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就必须要刻意练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了。

三、听干货

干货是别人实践得出的经验分享,这些经验有些很新鲜,且越新鲜就越好用。以中国人爱模仿,爱抄袭的思维特性,干货自然非常受欢迎,虽然我不是很赞同干货的中长期效果,但干货替代了过去的偷奸耍滑也算是向前迈了一大步。

但企业家不可以只学干货,因为它会让你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再也无法进步。干货之所以经得住事实的验证有了结果,背后是有很多汗水和苦思冥想的,也绝不可能是没有逻辑,没有方向乱试得到的。所以在不断试错得到这个干货的过程中,操作者已经形成了一个认知框架来支撑这套方法。而当你学来这个干货以后就照搬到你的企业,你却很有可能完全不明白这套方法的底层逻辑,一旦因为条件差异出现水土不服,你必须做出改进的时候,你就会把这套方法改得驴头不对马嘴。

我的群里有一位特别爱分享干货的企业家,他总是滔滔不绝得讲他因为看了哪些书而做出了哪些试错,得到了哪些奇效的结果。他确实很厉害,但他即不了解自己,也不太会把握未来。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可以有今天的成就,他一直把原因归结为自己不断试错试出来的,自己敢闯敢干。甚至还发了个王健林的小视频,里面讲的就是敢闯敢干,这句话是多么肤浅的一个总结啊。试想一下,每一个创业者都是敢闯敢干的,不然他们做的就不叫创业了,可100家创业公司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两家,我们是不是可以说98家都敢闯敢干并干倒了。如果你理解的是,敢闯敢干就能成功,回去在决策犹豫不决的时候想到这句话然后就做了决策,那你真是被拐到了深坑里。他有今天的成其实是因为他每次试错以后都有大量思考,并做出向着正确方向走的改进,并坚持不懈得持续试错。他不明白的是,重点在改进,而不是试错。他只是运气很好比别人更爱思考和想问题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他却给自己定义,自己敢闯敢干有了今天。假如下次方向选错,还敢闯敢干,是很危险的。他这样的老板,有很多都会觉得自己独步天下,哪里都很牛。其实人最难的就是看清自己到底哪牛,哪一般,我们骨子里是排斥的,因为当我们真的透视自己以后总会发现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

他基本上不会理睬别人的反对意见,还总是会用一些实践出真知,你太年轻等等“降维逃避”、和“升纬度人生攻击”来撇开话题。这就决定了,他必然无法在事业上再向前迈出下一步。

为什么?因为我们只有了解了自己,才可能超越自己。有些坎,不迈过去是无法在商场上驰骋的。我们人类有很多自己难以抗衡的思维缺陷,即使是世界500强的高管,他们都是顶尖人才,却总是做出错误的决策,给企业带来巨额损失,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人难免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市场和前景,也总是会把自己的能力和韧性考虑进去,其实之前失败的那些人能力也不差,韧性不乏比你强的,他们都失败了,为什么到你就不一样了呢?同时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企业实力和资源,却会忽视消费者的认知和需求。还有我们人类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忽略掉不想看的。还会刻意寻找证明自己对的证据,下意识忽略那些和你对立的信息。基于历史的教训,现在的大企业高管都在修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并设立相关的强迫自己避免以上错误的决策机制等等。人类其实没有真正的谦卑,每个人都不会真的去虚心接受一切,人类是很难理性得处理反对意见的,即使是马云说出来的完全和你对立的想法,信不信你也没法虚心接受。只有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机制,可以对抗这些,就是要真的明白,反对意见的重要性。史玉柱就设立了一种机制,自己只能否定,不能决策。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出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决策,同时也可以用旁观者角度给出公司决策高认知的意见。

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但没有捷径,你必须用思考把学到的东西融入你的知识体系,这是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打个比方,还是之前提到的王健林的小视频,王建林说:“我的那个50人的企业家圈子总结到最后,就是敢闯敢干,所以干就对了。”大部分看了会热血沸腾,我看了则是无奈得笑笑,我是如何吸取这个干货视频的呢?你要善于打开思考开关,多问自己为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敢闯敢干会成功?答案是是不敢干,就会错过。那只要敢闯敢干就可以成功吗?这肯定是不对的,敢闯敢干失败的是成功的上百倍。那为什么他们这些人都成功了?我想到的是,这50个人在敢闯敢干的的背后必然都有很多过人之处,而这些都被他们这次总结忽略了,也许只是为了不得罪王健林都附和了事罢了。但最后,我还是吸收到了一点,那就是,当你把握很大的时候,就别管其他人说什么,该干就干。我个人非常喜欢思考,所以我还会继续想,自己把握大到什么程度该干?还有为什么会有大部分人反对等等。

经常思考这些问题,就会想明白很多事情,也可以看清很多事物的本质。最重要的是把所有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认知大网,为我所用。这个时候,大量的碎片化知识的融入就可以快速提高你的认知宽度和见识。使用时不太会出现用错地方的情况和不断野蛮试错的情况。这也是李叫兽,李明远这两个百度最年轻副总裁成功的终极秘诀。

思考一定会经历混沌期,但每次都会迎来阳光灿烂的一段时光,也许你会骄傲,记住,永远别骄傲,要不断打碎它,高傲又是一种需要对抗的人性。让打碎自己成为一种习惯,你才有可能走到巅峰。让思考成为一种爱好,游戏,你就可以让自己变得无限值钱。

希望大家采纳。

不看这篇文章,你或许永远成不了李叫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