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之匠,天工之美:清华美院“薪技艺”工艺美术展
GM迎来了新一期番外篇,在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南有乔木”——她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美术学中国画实践与理论研究专业研一的学生,平时酷爱画画、看书和书法。“南有乔木”小姐姐刚放寒假来到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观了2019“炼”第五届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作品展。在本期GM中,“南有乔木”小姐姐会为大家详细介绍几个参展的工艺美术作品。作为一枚有着众多爱好的在读美术学子,又会给大家带来怎样的精彩呢?便从这张墨意连连的薪火海报开启本次的展览吧!
工艺美术,是指具有审美性与实用性统一的手工艺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前考古学家研究考证,这种不断发展、复杂化的艺术在冰河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人类几万年的工具制造历程,积累了大量形式美的经验技巧。人们运用各种材料,装饰自己,装饰工具、器皿、房屋等物品。随着文明及时代的发展,这种手工艺品所赋予的美感也具有了民族性和时代的特点。尤其是近年,很多工艺美术家除了关注工艺美术的技巧经验等形式美以外,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工艺美术品的美学内涵之中。
▲张曦之-涟漪 ▲刘芷含-故乡系列:秋 ▲马美菱-身份化石I,II,III,IV ▲吴涵-螺鱼莲 ▲三神 慎一朗-Traveling Bird "NEW BLUE"2019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了以“炼”为主题的第五届“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作品展。这次展品种类繁多,主要以陶瓷、金属、纤维、漆艺、玻璃、印染、木作、小雕塑、纸艺等共计300余件工艺美术作品,分别由全球10余个国家60余所院校提供。在工艺作品展上,这些具有东方审美亦或是东西交融的艺术作品,推动着工艺美术的多元化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视觉美感体验,也深刻体现了当前人们对工艺美术作品有着极高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内涵的追求。
▲苏晨辰-可“乐” ▲陈婉月-追影 ▲高雪-拜占庭 ▲张佳伟-无.有早在2015年初春,清华大学以《礼记·月令》曰:“大者谓之薪,小者谓之柴”中的“薪火相传”为载体,举办了第一届“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展,并与国内外友好院校的许多青年艺术家进行探讨,诞生了“薪技艺”青年艺术家团体。历经“燃”“炎”“灵”“灿”四次主题后,此次以“炼”为主题,重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使得工艺美术的发展以星火之势,薪火相传,成为如今的燎原之势。
▲王登-别有洞天 ▲苅込華香-海影此次展览的主题“炼”源于甲骨文中的“煉”,原指烈火冶金,精选提纯。旨在传统文化再兴的时代潮流中,重新认知东方文化精髓。19世纪末,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推动了工业发展,当今的工艺美术不再停留于工业生产和物质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科技的推动下,人们对于工艺美术的要求与日俱增,不仅重视作品的独特性,更注重情绪的表达。本届“薪技艺”也将关注点放在创新设计及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上。工艺美术以物载文,以艺载道,通过进一步与西方艺术家的沟通交流,以全新的视点欣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研究东方审美取向和审美意象。
▲徐伟轩-书写的维度:锦灰堆就拿此次展览展出的《书写的维度——锦灰堆》为例。从造型来看,此件工艺品似乎是以中国古钱币为主题,采用玻璃材料,结合古代铜钱的造型和文字样式,一股中国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实际上,锦灰堆起源于元代,盛行于清末,俗称“打翻字纸篓”,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之一。锦灰堆的创作采用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多以书房一角的随意勾勒为主,比如,翻开的字帖,废弃的画稿等等,以杂乱无章的堆叠形式收入画中。徐伟轩巧妙利用锦灰堆这一艺术形式,通过真实描绘各家书体来表现中国造型艺术之一的书法。“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看似杂乱的构成布局,体现出的是元末至清初的文人情怀。
▲刘红生-嵩山印象再如《嵩山印象》。在很多人看来嵩山不仅承载着少林寺博大精深的文化,长年地质演变而形成壁立千仞的奇观也吸引着无数人。这是一次因采风而萌发的创作构想,刘红生的《嵩山印象》采用瓷土为材料,以少林寺内的磬和鼓为创作原型进行塑造。工艺品表面看起来是用刀刻画成竖条的肌理效果,与嵩山书册崖的山石自然形态十分相似,绿中泛红的窑瓷外表更体现出一种若有若无的意境之美。刘红生将少林寺磬鼓的文化之美与器物外表刻画的自然形态肌理统一起来,人工美与自然美共同呈现在器物上,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天人合一”的典型体现。
▲费雪、王曼青、成博雯、黄欣婷-许佳婧-药:06 ▲黄汉松-丝路明珠 ▲冯宇森-垣纵观我国历史,多篇文章都给予工艺美术极高的评价。从《韩非子》“客有为周君画荚者”的尽成龙蛇禽兽车马的万物具备,到《核舟记》中以径寸之木刻画各具形态的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的“大苏泛赤壁”,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王晓昕-冥想之联▲刘骁-“九龙壶” ▲顾烨凡-雨忆 ▲李静-钻·石 ▲王忠振-雪霁
本次展览聚集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参展,作者多为45岁以内的青年艺术家,这些艺术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会对当下社会的科技变革产生新的思考与见解。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学院的教授贾奈蒂也表示,他对东方工艺美术所具备的极致精细的高水平工艺而倍感尊敬。自古以来东西方文化差异甚大,但从80、90年代开始东西方在艺术领域得到了较好的交融发展,致使这种差异逐渐淡化。此外,贾奈蒂教授还认为,科技发展对工艺美术的影响是一个正向的启发,并不会改变工艺美术的制作模式。
▲王楷余-清风半夜鸣蝉 ▲张玉-夜宴 ▲李环宇-我们的时代 ▲王绍伟-炼 · 语 ▲田伟玲-润物 ▲陈彬雨-轮回 ▲熊松涛-繁华似锦捧盒随着“薪技艺”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其展览的阵容也随之进一步扩大,逐步打造成了以关注、启发和培养当下工艺美术发展为目的的优质平台。下一届“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作品展将会在意大利举办,期望届时能有更加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及作品进入我们的视野。
本期精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啦!下期“南有乔木”会为大家介绍给更多的绘画作品,敬请期待吧!
欢迎转载,但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