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敬畏,回归本真
当下,我们常常推崇本真的人格,这与过去追求的将道德规范内化的完美人格似乎背道而驰。
究其原因,后真相时代将太多金玉其外之人推送至大众面前,这些对各类人设包装的人躲藏在层层面具之下,只让人感到隔阂与虚假;相较之下,那些爽快的真性情之人却像人们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让人们卸下防御,产生好感。譬如王子猷雪夜访戴,阮籍狂放不羁,他们的真性情让我们不禁莞尔一笑。真实固然可贵,但所有的真性情都值得赞美吗?无论是《水浒传》中单纯天真的“赤子”李逵,还是《蝇王》中崇尚本性的儿童杰克,他们都任由恶的野兽本能来控制自己,肆意伤害无辜的人,最终泯灭了人性。
那么,这两种真性情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便是“肆”与“不肆”的区别。他们同样不受世俗礼法的限制而追求本真,但前者的本真是将道德内化后的本真,他们或许不在意规范,但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真正珍贵的东西,而他们将之藏于心中。所以,在他们的行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所言的“直而不肆”,这才是我们所喜爱并且推崇的真性情。
人在本能上都是不服从且叛逆的,是文明与道德教化了人的野兽本能,使人有别于猪狗。但道德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不断用理性和道德压抑原始欲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修炼中,将本源于外界的道德逐渐内化,直到达到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而当我们真正内化道德时,又何须外界强加的道德规范呢?正如唐僧所言“今已成佛,自然去矣”,陪伴了孙悟空十余载的紧箍咒,终于在他真正明白善的意义后,自然地消逝了。而即使没有了紧箍咒,孙悟空依然不会“逾矩”,但和以前不同的是,此时的他是自由的,行善已成为了他的本性。孙悟空终于超越了过去的自我。当我们真正内化道德时,才真正走向完美人格。
但是道德内化从来不是刻板遵守,而是发自内心的敬畏。朱熹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造成的对人性的禁锢,同样不能忽视。朱熹评价《氓》说“此淫妇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一个时代悲剧的责任就这样被推到了受害人身上,何其可悲!当道德被赋予高于人性的地位,反过来控制人时,其求善的本意亦被异化了。所以,在不断修炼的同时,我们也应警惕道德绑架,即在对道德的盲目顺从中失去自我与人性。
惟愿我们在顺从本能时谨记心中的敬畏,在困于天理束缚时回归本真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