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闲话|蝉鸣与键盘声:暑期网课,我们该如何看待?
文/南城以南hong
夏日的蝉鸣如期而至,这本应是少年们暂别课桌、拥抱广阔天地的时光。然而,近年来,“暑期网课”悄然成为许多学生假期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在私立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任教的初中语文老师,我时常思考:在这个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暑期网课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又该如何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初衷与现实的审视:网课的“双面性”
暑期安排网课的初衷,无疑是积极的。它希望利用假期时间,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弥补不足、拓展视野,或是为新学期进行一定的铺垫。在技术赋能教育的今天,这似乎是一条便捷高效的路径。
然而,现实的效果却值得我们冷静审视。
专注度的挑战:脱离了校园特定的学习环境和师生、生生互动的氛围,面对屏幕的专注度天然受到挑战。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注意力本就处于发展期,长时间面对屏幕学习,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屏幕那端的“在线”状态,未必等同于“真学”状态。
身心休整的必要:经历了一学期紧张的学习,无论师生,身心都需要一个休整期。持续性的线上学习,即使时间不长,也可能带来一种“隐性负担”,干扰了假期应有的节奏感,影响身心恢复的深度。真正的“充电”,有时需要彻底的“离线”。
生活体验的缺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暑假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书本知识的延续,更在于跳出课堂,去阅读社会这本“大书”——一场远行带来的文化冲击,一次家务劳动体会的责任感,一段静心阅读引发的深度思考,一次与家人朋友无目的的畅谈……这些真实、鲜活的生活体验,是任何网课都无法替代的成长养分。过度依赖网课,可能无形中压缩了学生沉浸生活、自主探索的空间。
从“必要性”到“价值性”:暑期网课的优化方向
因此,对于暑期网课,我的思考并非简单地支持或反对,而是更关注它的价值性而非仅仅是必要性。关键在于:它是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高质量的帮助?以及如何设计才能最大化其正面价值,最小化其潜在弊端?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与反思:
1. 精准定位,非“一刀切”: 网课不应成为覆盖全体的“必选项”。它更适合作为特定需求的补充。例如:
为学有余力、渴望提前接触新领域的学生提供**拓展性、探究性的优质资源。
为个别在关键知识点上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提供小范围、短周期、强针对性的辅导支持。
组织非讲授式的线上活动,如线上读书分享会、主题讨论沙龙、优秀纪录片共赏与交流等,侧重互动与启发。
2. 质量优先,宁缺毋滥: 如果开设网课,内容与形式必须精心设计。避免简单重复线下课程或进行填鸭式灌输。应侧重:
激发兴趣:选取生动有趣、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主题。
培养能力: 设计项目式学习、探究任务,锻炼信息检索、思辨、表达等能力。
互动体验:利用线上工具优势,增强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与即时反馈。
3. 尊重选择,倡导自主:即使是推荐或提供的网课资源,也应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清晰说明课程目标、内容、时间要求,让家庭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最适合的安排。**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比被动接受知识更为重要。
4.为“生活教育”留足空间:学校和老师可以有更智慧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暑假,而非仅依赖网课:
精心推荐“夏日书单”:鼓励深度阅读、经典浸润。
设计实践项目建议:如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家庭劳动记录、自然观察日记等。
鼓励自由写作: 以“我的夏日印记”等为主题,记录观察、感悟与思考,让表达回归本真。
教育的真谛,在于点燃而非填满,在于唤醒内在的成长动力。暑期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节奏和丰富的可能性。
网课作为一种工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是将其作为“标配”增加负担,还是作为“精品”满足特定需求?是让它挤占宝贵的探索时光,还是让它成为自主学习的助力?
当蝉鸣与键盘声在夏日交织,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更审慎地思考:如何在知识的巩固与心灵的滋养之间,在学业的延续与生活的体验之间,为学生找到那个最有益的平衡点?唯有如此,暑假才能真正成为一段孕育无限可能的成长旅程。
写于文后:暑假线上“课后辅导”成为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算了……睡吧……明天上午……不……今天上午还有半天网课要上……晚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