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吃看得见的苦,就会吃看不见的苦
上个月,带儿子去北京三里屯一家很有个性的披萨店吃披萨。孩子吃得慢,我就摸出手机来翻微信。
突然旁边一个高大的老外用娴熟的中文和我们打招呼:“你好,我是这家店的老板JADE,今天的披萨怎么样?吃得还好吗?”
又盯着我家儿子问:“你好,这个披萨你喜欢吗?”
我说:“很棒啊,还能做成双拼,孩子很喜欢,吃得很开心。这个双层摆盘也很有特色。”
然后他又和孩子用英文穿插着聊了几句。感觉在试探中国小朋友的英文水平。
孩子问他,为什么中文说得这么好?他解释道,他是新西兰人,在新西兰的孔子学院学了好几年中文。他的侄女三岁,也在学中文。他身边很多人都在学中文。
唉,现在的世道真是变了。以前都是中国人去国外淘金,现在是外国人开始来中国淘金。
![](https://img.haomeiwen.com/i299923/775b6f9d8d9576e8.gif)
中国历史上,中国人出国,大都是因为穷,穷得没法过日子了,或是躲避战乱才出国,然后才有什么下西洋、下南洋的移民。而如今的中国,移民海外的多是富豪、精英们。
即便是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那时候海外派到中国来的外籍人士,都会拿到高额的薪资和补贴,公司给租最好的房子以及专车等等,因为中国是“落后的国家”,条件艰苦。
转眼30多年过去,现如今,在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随处可见外籍人士。而且听说,派来的外籍员工很多特殊补贴都悄悄取消了。很多外国人自愿留在中国。
其实放眼全球来看,吸引移民的关键不是因为穷还是富,而是机会多还是少。富裕只是机会多的一个结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299923/ad757d15cd1235f0.gif)
看吴军老师这几天的专栏特别讲到欧洲的衰落。
原因之一是全球化信息化的结果,导致工业革命时期的先发优势很快就被赶上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人躺在富裕的“老本”上,和积极进取的中国人相比之下似乎不思进取了。妇女的教育提升导致的人口锐减,进步的医疗导致人口老化,人们不愿意从事低端劳动而引进外劳,思想过于开放导致的各种争论和抗议活动都在消耗着人民的斗志。高福利社会下,养了很多不用做事也有饭吃的懒人。
我去法国旅游时,常常看到黑人移民养很多孩子。听导游说,只需生孩子领到的钱足够一个家庭过得不错了。和懒人相比,勤劳的人要缴更多的税。因此,这些政策相当于变相鼓励“懒惰”。
每个人都轻松时,这个国家的国力就在衰退。
这几年,中国本土人开始富裕、开始安逸起来。而我却开始担心,人们在思想上正走欧洲的老路。
十多年前,我在北京时,认识一位部队医生,当年还是杨利伟的保健医生。因为和我是老乡,我常去找他做调理。
有一次,我问他,你家女儿以后读大学有没打算送出国呀?
刚巧那天他的女儿也在家,在隔壁书房读书。
他赶紧摆摆手,低声说:“不要说。我可不想让她出国。出国又花钱又受罪呀。”
后来我发现,这样想法的人还不止他一个。
比如,我家公婆坚信上海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没有之一。
什么移民啊,那绝对不可能。虽然每年我们都会安排出国旅游,公公婆婆去过欧洲几国、美国、俄罗斯等。每次都说,“那种饭怎么能吃得下呢?真可怜,法国人就吃个面包当午饭了?国外除了空气好风景好,生活真不如中国。”让人感觉是“忆苦思甜”,找优越感去了。
我家张医生的职业需要有国外深造经历,前几年本来要安排去美国工作一年。
婆婆听说后,担心得要死。甚至说,要陪儿子一起去美国。
我问她,你陪他去干嘛呢?
婆婆理直气壮地说,去帮儿子做饭!儿子吃不惯外国饭,待一年太可怜了。
所以,在我家别说移民了,就算我提议从浦东搬到浦西去住,老两口都如临大敌,那几天看我的眼神都不对了。生怕我把他们的儿子和孙子“拐”走了。
一方面我能理解他们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很多老人的思想是,他们年轻时吃过的苦绝对不能让下一代再吃。
可是没想到,你不让他吃这种看得见的苦,他就会吃看不见的苦。
你想安逸的时,别人都在努力。
另一方面人一旦安逸了,很容易丧失奋斗精神。按说那位军医以及我家公婆也是通过自己奋斗得来的现在一切,但他们以为有这些“物质”传承,不用那么辛苦的讨生活就够了。
其实忘记了“精神的传承”才是一家族、甚至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忽略了这点,这才是最可怕的错误价值观传承。
社会总在变, 一个区域有落后有发达,一个行业有朝阳也有夕阳,一个家族兴旺也有衰落,而有“奋斗”精神的价值观,则是世事起伏中的永不沉落的船。
今天的几个总结和提问:
1、 在判断动还是不动,关键是看机会多还是少?
2、任何人的老本都吃不了很长时间。这个世界的机会不是留给富人或穷人,而是留给那些认知符合发展而且积极进取的人。
3、全球化进程中,你做了哪些准备?
4、当全世界积极进取的人涌向中国时,你打算把他们赶出去?还是自己快点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