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读《相约星期二》和《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2016-12-14慢书房的推送里有一篇羊毛姐姐写的《勇敢去爱,认真告别》,讲述她看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后的感悟。读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 :
不怕受伤地表达爱,不惧死亡地好好活。
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瞬间就热泪盈眶了,跑去苏艺官网查看还有没有这部话剧的排期,可惜暂时没有,于是又到书香苏州上找原作《相约星期二》,正好还有副本,就立马借来看了起来。然后又在书封里看到了作者的第二本书《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也借了回来。看书有点儿慢,到今天才把两本书都看完。在看第二本书的时候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两个字就是“回文”。《相约星期二》以死亡结束,然而,死亡真的就是结束了吗?看《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会发现,原来死亡也是一种开始,故事的开始,回顾一生的开始,自我成长的开始,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新生吧。
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
《当呼吸化为空气》里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但这和知道自己得了癌症要死完全是两回事。当时只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在理,而且的确也是真实写照,没有去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在《相约星期二》里,莫里教授告诉我说,这是因为: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你去思考这类问题,所以你只有在临死前才会去想它。我们所关注的是一些很自私的事情:事业、家庭、赚钱,偿还抵押贷款,买新车,修取暖器——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就为了活下去。因此,我们不习惯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一问,就这些?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还缺点什么?
莫里教授还说: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
所以,当谈论家庭的时候,他说:
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我得病后对这一点更有体会。如果你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便少得可怜。假设我离了婚,或一个人生活,或没有孩子。这疾病——我所经受的这种疾病——就会更加难以忍受。我不敢肯定我是否应付得了它。当然,会有人来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们和不会离去的家人是不一样的。这跟有一个始终关心着你、和你形影不离的人不是一回事。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工作也办不到。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冷笑了一声,笑那个曾经幼稚得无以复加的自己,由于父母的催促,我曾一度认为“注孤生”的日子或许比两个人或者三口之家的日子更好,甚至还用“如果两个人的生活不能比我一个人的生活更好,我为什么要结婚”去怼父母。现在看来我还是图样图森破啊!
莫里对家人说:
别停止你们的生活,不然的话,被病魔毁掉的不是我一个,而是三个。
其实,不止莫里的家人,莫里也没有停止自己的生活啊,就算他病到不能站立,不能洗澡,不能穿裤,他依然在继续着他教师的天职——上课呀!同样,《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保罗也一样,尽管得了癌症,却依然坚守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一味的逃避和害怕,要怎么超脱呢。就像莫里说的:
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或像我所经历的:由致命的疾病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可一旦你投入进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就能充分地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只有到那时你才能说,‘好吧,我已经经历了这份感情,我已经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需要暂时超脱它’。
就像余秋雨在序言中说的<b>人生,应该沉得进去,拔得出来</b>。所以,虽然莫里非常非常懊悔没有给诺曼与他和解的机会,但他最终还是原谅了自己,他说最困难的事情是与生活讲和,原谅自己也原谅别人。莫里与生活讲和了,与渐冻症讲和了,重点是我好羡慕他的朋友诺曼有与他讲和的意愿,不像我,也许我只有原谅自己的份吧。因为,如果你想原谅的人根本没有与你讲和的意愿,原谅要从何说起呢?
最终莫里还是离开了,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所以说,死亡不只是结束。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一个在游乐场的修理工爱迪,在一次事故当中牺牲了自己救了一个女孩,来到天堂遇到了一个蓝皮人,当年爱迪冲到马路上追棒球时,一辆车差点儿撞到他,但是为了躲避,那个司机扭转了方向盘,结果因为突发状况心脏病发作就这么走了。那个司机就是爱迪在天堂里遇到的第一个人。我们活在这世上也许是别人在某个时刻救了你,或者因为你而离开了。
爱迪在天堂遇到的第二个人是他打仗时的上尉,讲他们当年打仗被俘,五个月后出逃的那天晚上,一把大火烧了敌营,爱迪在大火种似乎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声音,他想去救那个孩子,上尉和其他战友没有听到孩子的声音,他们认为不存在什么孩子,所以为了不让爱迪冲进火里白白送死,上尉对着爱迪的腿上开了一枪,把爱迪拉了回来。在离开敌营的路上,上尉开路的时候踩到地雷炸飞了。当爱迪知道自己的腿是被上尉打的,他好愤怒好恨,然而,如果上尉如果没有开那一枪,也许爱迪就死在了那场大火当中了。
爱迪在天堂里遇到的第三个人是游乐场最开始的女主人。爱迪从小到大认为他的父亲对他都是无视和漠不关心,而这个女人的使命就是告诉爱迪他父亲的另一面:一个可以为了救人而奋不顾身的人。说到这,不得不提前两天和朋友讨论父母对自己影响的时候,我固执的认为,我的父母对我没有任何影响,我所有的性格特点都是我自己后天习得和养成的。然而,书里讲:
所有的父母都会伤害孩子。谁都没有办法。孩子就像一只洁净的玻璃杯,拿过它的人会在上面留下手印。有些父母把被子弄脏,有些父母把被子弄裂,还有少数父母将孩子的童年摧毁城不可收拾的碎片。
当看到这个比喻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固执己见的错误了。就好像爱迪,虽然恨他的父亲,可冥冥之中,他最后也像他父亲一样,奋不顾身地救了别人啊。爱迪恨他的父亲,第三个人告诉他:
愤怒是一种毒药。它从内部噬咬着你。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把仇恨当作一种武器,来攻击伤害过我们的人。但是,仇恨是一个弯弯的刀刃。我们去伤害别人,实际上却伤害了自己。
爱迪在天堂里遇到的第四个人是他的老婆玛格丽特。当初爱迪在马场赌马,玛格丽特说了他几句,并叫他回家,他不听,那天正好也是爱迪的生日,玛格丽特因为说了他几句想当面跟他说声抱歉,也想把爱迪叫回家给他过生日。然而,在去马场的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玛格丽特受了很严重的伤,虽然命是捡回来了,但是爱迪很自责,他再也没有赌过马。可是后来,玛格丽特得了脑瘤,还是离开了爱迪。她说“生命一定会终结,爱却不会。”爱情像雨水,从天而降,带给爱人们沁人心扉的喜悦。然而,在生活的灼烤下,爱情有时也会表面干涸,需要从地下滋润,照料它的根茎,让它保持生机。
爱迪在天堂遇到的第五个人就是敌营那场大火里的孩子。也是这个孩子将他拉到的天堂。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又会影响到下一个人,世界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都连成了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学着长大,学着相爱,认识衰老,也学着面对死亡。
PS:这两天每天都会涨三四个粉,原本还挺开心的,后来点进粉丝的主页发现原来是僵尸粉啊,而且应该是机器人或者是某个程序员写的脚本跑的关注吧,所以一年后不管涨粉多少,貌似都不是一件特别值得开心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