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人格缺陷的天之骄子,到底该何去何从?
一年一度的高考,出现了不少高考状元。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对于状元都有着特别的优待,好像状元们都自带光芒,耀眼夺目。说到底,还不是沾了应试教育的光。这些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能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还很难说,但他们中有的人因为自己是状元的身份而得到的物质奖励足以让更多的考生重视高考,毕竟凭借高考脱颖而出杀出重围并能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无论日后成不成人才精英,有这么点蝇头小利刺激一下,可以名利双收也是不错的。
应试教育在多年前改为素质教育,其实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没啥新意。还是昏天黑地的习题试卷,加上让人兴趣全无的死记硬背,更是让人头痛欲裂苦不堪言。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高考能有个好分数,考上数一数二一流的大学成为天之骄子,于是再多的苦闷和单调都可以忍受,直到高考结束,一类人欢呼雀跃喜上眉梢,另一类人愁眉苦脸萎靡不振。
如果说所有的准备都是为日后学习打下必需的基础,可是有这么生搬硬套的吗?!如此看中分数而忽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培养出一个个有着巨大人格缺陷的高材生,难道老师们不应该深思?!从小到大只要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不对学生作全方位的考量和评价,又凭什么以为倾注自己心血教出来的学生就一定是国之栋梁?!
因为不服从老师管教,一名高三学生用刀捅死了班主任,而该学生学习成绩相当优异,是年级前几名。诸如此类的惨案太多,无论是外界眼中的优等生还是遭人歧视的差生,都有可能酿成惨剧。总是强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最终教育工作者们难免自食其果,要是被自己用心栽培的学生伤害或致死,那时才明白素质教育原来只是空话,学生的品德实在太差为时晚矣,只能空留遗憾,徒增悔恨。
现在看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品德培养比让他们成为学霸更为重要刻不容缓,如何矫正他们的“三观”,让他们真正学以致用,才是当务之急。而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其实也并不可取,因为每个学生天资各不相同,极其武断的为他们制定同样的学习计划,本身就蛮不讲理狭隘至极。
有学生有唱歌跳舞方面的天赋,你让他们学语数外;有学生有绘画艺术方面的才干,你也让他们学语数外,可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你怎么知道我要到罗马去而不是其它地方?!
不拘一格降人才,百花齐放才是春。虽然中国的教育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有很多地方仍需改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就沾沾自喜引以为豪,毕竟只有不断的完善和改革,才能让教育真正为我所用,为我所想,才能更好的服务大众,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而让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能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如此,教育才真正实现了它的意义。
太过注重分数,会造成很多难以预料的悲剧。因为在学校里唯分数论,会让很多所谓的优等生高材生有着天然的优越感,但是他们人格上的缺陷却是高分不能掩盖的。莘莘学子,学识固然重要,不懂如何做人,比不懂做学问更可怕,毕竟学海无涯苦作舟,倘若一朝金榜题名当然春风得意,但顽固自大自私狭隘偏激冷漠却是一时半会改不了的。
或许对于这类有人格缺陷的高材生而言,明天未必会更好,未来也只不过是一场未知的旅程,而他们的人生和那些普普通通的学生相比,也许更加跌宕起伏,无法改变自己人格缺陷的人,他们的命运可能在冥冥中注定是一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