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金庸先生十句话

2018-11-06  本文已影响205人  马唐

金庸先生时评十句话:

1,

1927年,蒋介石清党就决定了国民党永远存在基层动员能力的缺陷。

而毛泽东在江西实际上完成了第一次农村基层试验。

到了46年开打,国民党将领面对的就是一支无论怎么失败仍然可以重新组织起来的队伍。

而国民党自身每输一战就消耗一次元气,焉能不败。

2,

年龄渐长阅历日丰,才明白断的难度远于谋。

谋需智慧,而断需要气魄。

有魄力无智慧易莽撞,有智慧无气魄易犹豫。

吴起: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正是吴起从失败中总结出的惨痛教训。

一介谋士你不用通观全局为成败负责,成则夸你智计过人,败也不用你来担责,尽可天马行空。

一旦你总揽全局,成败身系生死时,那种压力与负担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了的。

很多优秀谋士一旦为帅,重压之下,优柔寡断,进退失据,昏招迭出。

与身为谋士时的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春申君黄歇当初游说秦昭王,瓦解秦国与韩魏共伐楚国之谋,及让楚太子化装逃归之时,何其智之明也!

后来不听朱英之言,而死于一介小人李园之手,又何其愚蠢。

太史公说他“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评价可真是恰当万分。

李密建议杨玄感袭取关中为根本,不听而亡。

待李密瓦岗山造反,却同样不听下属西取关中之建议。

理由是下属都是山东人,如果不能攻取洛阳,则无人愿意跟随他西征关中。

忙着和宇文化及、王世充在中原纠缠,眼睁睁看着李渊轻取关中。

李密的理由当然不无道理,当年杨玄感就没有其难处吗?

作为谋士时只想着奇计以博赏识,完全不必考虑具体执行上的障碍,等到自个拍板做决断之时就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各种现实难处了?!

韩信灭赵亡齐,纵横天下,是何等意气风发!

最后却不听蒯通之言,缚手莽汉,身死族灭,又何等昏聩平庸!

蒯通劝韩信之言:计诚知之,而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故猛虎之犹豫,不如蜂趸之致毒;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

此言贵能行之也。

实在是说出了决断之难。

3,

人的愚蠢和狂妄是高度一致的:

袁绍比曹操狂妄,袁绍比曹操愚蠢。

袁术比袁绍还狂,袁术比袁绍还蠢。

最狂妄的,最愚蠢。

4,

毛与尼克松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们只谈哲学!”

战略层面欲达成共识,只能产生于理性思维的哲学层面。

利益只是其世俗的话语,通常都被高估了。

5,

当有人轻轻的说一句“我们走了一些弯路”时,其实,背后是沉重和沉痛。

国泰民安就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让老百姓变得有钱。

6,

当刘邦的乘车被项羽部队追击时,追兵迫近,生死存亡之时,刘邦的车上有车夫、护卫夏侯婴、自己和两个嫡生儿女鲁元公主和汉惠帝。

刘邦只用了一秒钟就想通了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想不明白的道理:夏侯婴能给自己挡刀,所以不能丢;车夫是驾车救命的,所以不能丢。只有眼前一对亲生儿女是自己的负担。瞬息之间刘邦就做出了最残酷却最正确的抉择,飞快地将鲁元公主和汉惠帝踹下去,以减轻车子的负担。

刘邦绝对的现实主义玩家。

相比之下,当年太祖长征之前离开苏区,犹豫了两三天才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交给老乡,跟刘邦的冷酷无情比起来,两者就不是一个档次的,简直差太远了。

刘邦灭项羽后,年愈五十五,身老体衰,却从不贪图享乐,依然衣不卸甲,胯不离鞍,全力削平一切潜在敌人。

灭燕、吞赵、败陈希,杀韩信,剁彭越,灭英布,老死战场。

堪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真正典范。

就这一点,已远胜于曹操。

曹操灭张鲁,面对部下要求乘胜灭蜀的建议,曹操竟道:“得陇何复望蜀?”

可见已然暮气沉沉,厌恶兵车劳苦,贪图邺都繁华。

太祖说:刘邦是封建帝王最厉害的一个。

石勒说:若遇刘邦,必匍匐跪拜,与韩彭并驱。

这些刀光剑影杀出来的枭雄对刘邦的评价和崇拜绝对诚不欺人,因为刘邦是人类历史上已知的最现实的本能政客。

不是狠,也不是残暴,而是永远能够依托现实处理问题,是任何斗争中永恒的最后不是狠,也不是残暴,而是永远能够依托现实处理问题,是任何斗争中永恒的最后胜利者。

7,

我们中国的许多人,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

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

而且,“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早不在 “!”形惊叹亡国病菌之下了。

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 抵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

中国人最爱梁山泊好汉排座次。

三剑客,四大天王,七雄,十杰……之类的指南式行业秘语,仍然是社会传播的利器。

8,

惊世骇俗的爱情总是要付出许多代价。

9,

班超出使之时,正是西域形势最为复杂凶险之时。

他首先来到离中原最近的鄯善。

鄯善在西汉时期称楼兰,起初鄯善王对班超一行甚是恭敬,但数日之后,却疏懈轻慢起来。

班超极敏锐地意识到,有什么事情发生。

便找来一招待人员诈道:“匈奴使节来了好几天了,现在在哪儿呢?”侍者完全被唬住,只得将匈奴使者的情况一一交代。

班超找来属下商议:我们整个使团三十六人,一旦鄯善国倒向匈奴,我们死无葬身之地。而以目前鄯善的态度来看,这几乎是定局!

众人仿佛看见了自己脑袋搬家的未来。

班超,还只是东汉王朝一名普普通通的使者,一名普普通通的将校,他本来在执行着一项最普通的出使任务。千百年来,无数像他一样的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最终,化身为史册中的淡淡一笔。

但急转直下的处境,将他逼到了悬崖旁边。这一逼,逼出了一段千古传奇。

时势造英雄。

那个常用来造英雄的超级机器,叫做绝境。绝境之中,响起了一句属于班超的千古名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是夜,班超率三十六名手下突袭匈奴使团住处。匈奴使团人数数倍于汉,但班超表演了一场微型的以少胜多之战。

一战下来,匈奴三十余人被杀,剩下百余人尽皆葬身火海,使团全军覆没。

天明,班超直接将匈奴使者的首级扔给鄯善王。

见此情势,鄯善王当然知道该怎么做。

匈奴那边已经解释不清了,只得一心投靠汉朝。

初行即建奇功。

消息传至窦固处,窦固大喜,欲给班超增兵。

班超却敬上了一句充满豪气的回答:“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测,人多反为累赘。”

他竟要用这区区三十余人,平定整个西域。孤胆英雄的神话,正式开始。

只有牛羊才成群结队,老虎狮子从来都是独行!

精兵强将才是本质。

10,

以上只有一句是金庸先生原话。

谢谢您对金庸先生的崇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