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 构建心智模型

2020-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oniahi
低层次学习者 VS 高层次学习者:
提炼规则:
结构搭建:

一、心智模型的两个作用:

作用一:心智模型让知识转化成条件反射

心智模型的一个作用就是调用已掌握的知识,总结成出可执行的具体步骤,来解决各种问题(心智模型所储备的知识着重于应用实践)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

事实性的知识是直白的,而更高层次的学问讲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内隐记忆:是指我们在理解新经验的时候,会自动检索过去的经验)

形成条件反射的两个步骤:
步骤一:反思—— 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
步骤二:细化—— 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

作用二:心智模型能够感知并应对变化的情况

心智模型的另一个作用在于能够在看似熟悉的情况,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并不相同,所以在什么时候,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做出新的安排。如果不能意识到问题的变化,一直重复使用一种模型去解决问题,只会带来更多问题。

二、构建心智模型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规则学习

【“规则学习”】:从大量不相干的信息中摘出关键的细节和要点,能在大量案例中梳理出核心原则和规则

“规则学习者”倾向于提炼出基本原则,来区分研究的案例
另外一种“案例学习者”倾向于记住具体的案例
——规则学习者提取重要的规则将其整合到结构之中,就能真正的对知识精通,亲自动手操作时能掌握其中的诀窍
——案例学习者不能提炼出重要的规则,以至于难以将规则整合到大的结构体系中,知识永远无法转变成一种诀窍,即使学到了也难以动手操作

方法二:结构构建

【结构构建】:在接触新资料时,提取核心观点,并从中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心理框架。并在之后把它用于更复杂的机会上,最终从众多的干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心智道路。(也叫“心智模型”或“心智图”)

结构构建是一种由意识和潜意识形成的规范:判断东西是否合适,是可以增加特点、能力与含义,还是多余无用

构建知识的方法——搭积木模型:

第一步:确定边界
第二步:用途分类
第三步:组合
第四步:补充

提高元认知能力——分清“能”与“不能”:

【“邓宁—克鲁格效应”】:人们缺乏提高自己能力来胜任某项工作的原因是分不清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

分清“能”与“不能”的三种方法:
方法一:提高敏锐意识

敏锐程度即意识到他人的表现。能够观察到在同一项任务里其他人所已具备的能力要求,在与自己做比较时对自己表现的判断能力也会影响到工作的能力(前提是对方的表现或思考高度能够优越于自己很多

方法二:寻求专业指导

通过教育指导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让他们学着准确判断自己的表现,能提高他们的能力。(能加强元认知的准确性)

方法三:进行实验模拟

模拟真实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需求和变化的培训方式,有助于学者评估熟练程度,并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需要加强理解、提高能力的领域(实验模拟的目的并不是完全培训技能,而是培训思维,即有条理地思考与合适地应对问题)

——高级构建者的能力在于能够确认基础概念和关键建筑群,以及辨别新信息是可以在更大的结构或知识中作为补充,还是放在一旁当作多余之物
——低水平构建者在于分不清主次,不能摒弃无关或相抵触的信息,如果有太多信息和概念干扰,就不能总结一个整理结构或可行的模型,难以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高级结构构建者与规则学习者能更好地把所学用到不熟悉的环境中,当弄清楚一种普遍的、基本的解决方案以后,以后就可以解决很多类似性的问题,这是新手级学习者和专业级学习者水平差异的重要区别。

小结:
  1. 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开发心智模型,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 学习的核心理念: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海中能随时调用,这样才能在遇到困难中,保持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