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谈写作安徽师范大学

谈写作:审美经验

2018-11-17  本文已影响19人  寻虎

我是工科男,大学语文是选修课,上课从来没有当回事。语文老师为了提高大家的兴趣,每一次讲课后都会读一首诗,给我们这些打瞌睡的学生启蒙。每一次她读完,便慨叹一句“好美”。我觉得老师很可笑,词汇如此贫乏,怎么有资格做老师?!不过,现在我明白,她的姿势很正确。

美就是好,没有任何评论可以表达,各种评论家的评论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不得不去分析作品的各种层次上的意义。美不可言传,在字里行间,是需要去体会的,而不是说拆解的,拆解的越细,其实是离美越远。

黑格尔谈美学,罗列了大量的案例,具备丰富的审美经验,不再按照抽象的角度来阐述,而是从审美经验出发,归纳总结。这样的哲学家谈的文学艺术才是谈美。孔子说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才是审美态度。可惜孔子终究是道德家,不是美学家,只有只言片语。

脱离了审美经验,从狭隘的科学主义出发来谈,最终是将美拆解成了一堆文字算法。

我们的写作者,受到如今教育体制的限制,头脑被训练科学思维,美学教育接受得太少,不能理解文学艺术作为人学的超越性,始终拿实用性和实证性来考量,结果就是但凡读文学作品,只知道看故事,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如同一个医生看待人体器官,没有将作品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创作物,没有将作品看作一个有机体,是无法欣赏到美的;或者在辞藻和辞章中迷失,陷入寻章摘句的学徒心态,永远在模仿。

一篇名作,一本经典名著,他都是作者从心发出的慨叹,有着丰富的意蕴,呈现一个心相,营造一个小世界。我们阅读是要将之当做一幅画来观照,做一种体味,而不是当做一个精密的钟表来拆解。

文学艺术不需要逻辑,只需要本质直观。中国人是最适合文学艺术创作的,因为中国天生就具有形象思维,方块字深入到我们的骨髓,我们看待世界从来都是音形意一体的,天生就是艺术家,只可惜这套天生的本领被遮蔽了。

我们渐渐用符号来看待世界,而不知还原符号背后的真相。当我们看到一座大山,“雄伟壮美”这些符号滚滚而来,眼睛却看不见具体形象的山,感受无从谈起,“美”自然就没有。写别人的感受,用的是僵死的词语,是没有办法表现传达的,写作的意义几乎为零。

本来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如今却成了摄像头+算法程序。

让我们重温古诗词吧,看古人是怎么看世界的——

声声慢·寻寻觅觅

[]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