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产研如何应对溢出的客户需求
做过企业服务的同学应该都有体会,最难不是和甲方爸爸谈判桌上针锋相对,恰好是合作敲定,大家弹冠相庆后,甲方爸爸的「既要、又要、还要」,每个月滚雪球一般压下来的需求,不少跑出了合同约定的范围,乙方刚想理论一二,就迎来甲方爸爸的白眼,只好回来压产研的同学,没日没夜加班赶工,疲于奔命。
应该说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造成企业服务供需矛盾长期存在,难以调和,但智慧的我们仍然有方法用一些原则和方法论,去缓解这种矛盾,达成较高的客户满意度。
1、产研要帮销售侧/高管约束好客户。销售/高管在客户侧乱承诺,拍脑门,把过量工作带回来是很常见的。部分原因是信息传递不畅,前端岗不知道产研的最新进展,哪些需求可以即刻满足,哪些还不靠谱,哪些计划中,哪些只是构想;一部分原因是前端岗对需求交付成本缺乏概念,一次模式变化,一个功能变更,一个功能新增,孰轻孰重毫不知情。两大成因造成前端岗对客户诉求缺乏筛选,大包大揽累死内岗。解法也不难,通过定期会议和培训,比如双周拉通会,产研及时向销售/高管同步最新进展,并提供协作表格已供自查,让前端有的放矢的应对客户需求。对消耗资源的操作,如需求变更,模式变化,功能新增等,在合同及项目启动邮件里约束,比如销售模式免费变更一次,第二次就要收取一定费用,在制度上增加客户随意变更的成本即可。
2、内部资源实行班车制,排优先级。前端岗约束好客户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资源永远赶不上需求的速度。这里建议对关键资源实行班车制,所谓「班车」顾名思义在固定时间内只能乘坐固定数量的人员离开,不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班车都按时发动,绝不等待。拿产研资源举例,不管前端提出多少需求(新增、优化、故障修复),都会先进入一个池子排列优先级,因为一个班次能消化的需求是恒定的,所以需要排列出最急待开发的需求放入班车,产研人员投入时间解决,剩下只能等待下一个班次。这种模式看上去简单,却把「供、需」两侧解耦,避免了相互干扰。需求侧不管供应侧能力,只管提需求并评估优先级;供应侧不管需求侧,只专心解决班车里安排的功能。供需两侧互不干扰且能独立优化:需求侧逐步提升优先级的把控能力,供应侧逐渐提升班车的吞吐量。班车制除了对内优化交付能力,对外也有很强的约束力,销售可以尽早知会客户公司内采取班车制,让客户对交付周期和节奏形成预期,这样溢出的需求就可以合理挡掉或放在更晚的班车,客户虽有不快,一段时间后也就习惯这种节奏感,甚至很大一部分需求就不再重要或直接消失了,工作量逐步回归合理。
3、善于找替代方案,学会软饭硬吃。企业服务进入交付/售后阶段,触达客户并进行日常互动的主要是技术人员,很多需求只是伪需求或有低成本的替代方案,一般产研/项目管理的同学都有专业性判断,但如何高情商挡掉不合理的诉求并提出替代方案,我的建议是软饭硬吃。所谓软饭硬吃要是产研同学有意识在客户提出不合理需求时站出来,硬派的表达立场,提出替代方案,客户却有可能不爽,这里无需退让,大家是平等议事,基于专业提议的坚持是能赢得尊重的。然而这里的硬是基于平时的软,平时产研同学有大量接触甲方中/基层的机会,有心人会基于自身特点进行轻量级关系维护,一次私聊,一个电话,一顿下午茶,一次打球或王者,不经意间就拉近了感情,立住了人设,硬派时不会被解读为对抗和傲慢,而让双方关系失控,可谓功夫在诗外。之前有个优秀的项目同事,每个周期个人化解的客户需求就能占到总量的两成,不可谓不优秀。
4、学会应用技术杠杆。技术能极大提升效率,很多客户需求,重复性劳动完全能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一个功能优化,一个脚本,开放几个接口就能很好解决。所以产研同学在每期班车里要留出两成左右工具型需求,用于不断提升服务效能,让服务越跑越快。
5、用新思路解决旧问题。简单说是运用第一性原理,充分解构一个旧问题,提出创造性方案一口气解决一类问题。举个例子,之前客户委托开发一个预约功能,用于医美场景,评估后大概需要1个月时间,实际预约场景在各行业都有应用,变种极多但无外呼把「表单基于某种规则按流程串联起来」,所以团队花了三个月时间研发了一套引擎,以后每实现一个预约场景耗时不到一小时,彻底解决了客户预约类定制需求的交付问题。
企业服务是个动态博弈的过程,乙方绝对理性难以建立信任,绝对感性常不顾成本累死三军,两种思维兼顾才是承接好客户需求的正确姿势。
以上
黄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