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品荟萃读书成长励志

《读书治学十二环》之第十一环:尺幅千里

2019-04-02  本文已影响6人  砥厉大叔

尺幅千里的意思是说,在一尺见方的画纸上,能够展现出江山万里的宏伟画卷。用于读书方面则指,我们读书要做到举一反三,综合创造。

《读书治学十二环》之第十一环:尺幅千里

一、综合创造,万紫千红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直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它带给我们一个更大空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一反三就是要学会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局部到全局的思维能力。读书治学者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

天下文章在于组合,天下所有的创新和创造,也大部分来源于组合。英文字母只有26个,但是用它们进行不同的组合,就会产生几万、十几万,乃至几十万个词汇和短语。在用这些词汇和短语进行组合,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句子、文章和书籍。

组合即是创造。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全新知识都是通过组合而成的。

《读书治学十二环》之第十一环:尺幅千里

读书释疑,要求思路畅通,注意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立体反向思维。切忌钻牛角尖。心路畅通才能及时博采众长,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迅速了解当代最新成果,尽快站在最新发展区;

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钻研问题,能够提出问题。要善于从一件事、一种知识类推到其他类似的更多的事物和知识。这就是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使用结果非常有效。著名作家贾平凹就非常提倡使用“举一反三”读书法。他认为,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书是财富,要逼着自己静心读书。他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为“触一同三”法。他认为读书面不可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观、武术、绘画、舞蹈等等,凡是能够找到的书都要读。若读书面过于狭窄,借鉴就不会多,思路就不会开阔。易云:触类而通之。

但是博并非不要专,在这种泛览中,贾平凹认为只有精专于一,才能触类旁通。他对孙犁的《白洋淀记事》这本散文集,不只是读一遍完事,而是读了一遍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力求从中学到学到一些写作知识。这次先学开头、结尾,再次学结构/景物描写,下次学语言的运用,就这样逐渐摸索出写散文的门道。这本书读通了,度其他的书就顺当了。对重点的书他都是坚持多遍阅读,先欣赏,次吟味,在研究然后方有感悟。

尺幅千里,讲的就是读书腰重视书里书外。作为读书人,应该意识到,是人在读书,而不是书在读人,人是主体。宋代有个批评家讲读书要知道出入,开始时要求得怎样才能进去,最后要求得怎样才能出来。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也讲,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千万不要给书套住。

二、高度浓缩、省力简约

所谓的简约法则或者省力法则,其中心思想就是花费最少的精力去获取最多的知识。重点就是“成功率”。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书目的。很多学者在谈到读书时就特别反对“乱读”、“闲读”。清代王鸣盛曾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在他看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治一门学问,而掌握目录学,对治学能够对治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张之洞也说:“倘若读书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现代著名学者朱光潜对读书也有自己的见解:“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重选择。

现代学者张中行先生对读书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眼力的培养》一文中说:”读要读好的……分辨高下,选择好的来读,省力的办法是借用别人的眼力。这由近及远说,路径有种种。上学时读书语文教材,无论文言或者白话,都是经过选拔的,纵使未必有百分百的可靠,总是大致不差的。课外,想要多读一些,茫无所知或者难定取舍,可以问老师,比老师元以下的,还有报刊上的书籍评介,也可以参考利用。再扩大一些,可以读文学史、文学评论之类的书……以古典的为例,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史或论为主,这主要是文学史和文学评论(包括《文心雕龙》之类的许多诗话、词话)。另一类以选文为主,以解说为副。这是文章选本。无论读哪一种,它都能告诉你,哪些作品是好的。”

《读书治学十二环》之第十一环:尺幅千里

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一般人读书,因为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说好,未必就要一定绝对的好,但借用别人的眼力,总是可以提升自己的判断力。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能依靠自己的眼力读书了。

清代刘熙载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方法:“欲极其祥,祥有极乎?若举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殚竭无余,始足以明知要乎!”意思是说,想要绝对完美无缺是做不到的,但是完全可以以少博多,举一反三。

一蛇吞象,你是白日做梦,尺幅千里,也不是以偏概全在一尺见方的画纸上可以绘画出万里江山。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善读书者,就要做到尺幅千里。学懂一个观点就要明白、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掌握一个领域,就要能够把所要学会的知识融会贯通。、

读书得间是明清以来特别是乾嘉学者读书治学的传统。清代苏微保为《温病条辨》作序曰:“离经泥古,厥罪惟钧,读书所要,贵在得间。”

胡适对“读书得间”极为推崇。季羡林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到杂志缝里新意。在大部头的专著中,在字里行间,也能找到心仪的。旧日的读书得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宗璞说: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语言传达不尽的意思。

因此看,读书得间是方法,是功底,更是一种境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