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足够的独处时间,有多重要?

2019-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星彤_苏州正面管教

我有一个朋友是美术生,从小就喜欢由着性子一个人玩,如今也是一个人生活。她给我讲过小时候很想独自玩耍却困难重重的事。

她小时候总是喜欢一个人在沙坑玩,每次老师都会过来劝她:“去和大家一起玩吧。”没办法,她只能过去和大家一起玩,但还是更喜欢自己玩,过了一会儿就又回到沙坑,于是老师又过来找她。

这样反复了几次之后,最后老师干脆把两三个孩子领到沙坑,说:“大家和她一起玩吧。”

发生这样的事情,我非常理解。老师只是看到了她是一个人玩,却不知道她真实的想法。

我们很多时候看到孩子“一个人玩”的情形,就陷入“一个人会孤独”的思维模式。

所以,我们会想方设法的让孩子融入其他孩子之中,却不知道这些不是孩子想要的。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外向、更加开朗,能够和更多的人打成一片,但这个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独处也有独处的好处?

周国平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没有独处,没有内在的整合,一个人很难成熟、成长。对孩子来说,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叔本华对于社交与独处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评论,他说:“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允许孩子与父母双方单独度过自己的时间,这有很大的作用。经历独处有助于个人学会某种特定的任务,创造性地思考,处理自己的情感。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从小就严格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房间门永远得敞开着,她要随时知道孩子在干什么,孩子独自发呆、沉思,母亲也要干涉。在母亲严格的监督下,这个孩子到20岁的那一年,突然不会说话了。

最后经过治疗发现因为母亲过分侵入孩子的生活,让她没有任何独处的自我空间,为了抗拒这种过分式干涉,她从心理上认为只要不说话,就能避免这种被窥探的感觉,所以导致她不能说话。

可见父母把握与孩子相处的空间,允许孩子独处有多重要。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人在相信自己单独经历某种事的时候,会形成持久的记忆。

例如,一个学乐器的孩子,如果单独练习的话更容易记住音符与指法。

那么,父母该怎样做,才不会影响孩子的独处,又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呢?有以下几点:

首先,给孩子独处的时间,不打扰孩子。

对于儿童期的孩子,需要大人的陪伴,但也不能一刻不离地陪在身边,也应该给孩子适当的独处时间。

相反,过度的活动安排会占用孩子的近乎所有时间,致使孩子失去在独处中的成长机会。

再小的孩子也需要独处的时间。以玩耍为例,玩耍是孩子成长中最主要的“生活”,他们玩耍就等于在做自己的事情。

有时候,孩子坐在凳子上发呆,有可能是在幻想,或者在盘算什么事情,但这些都是他自己在独立思索。

其次,越尊重孩子的时间,他更独立

当孩子在玩耍或做事情的时候,家长要尽力避免干扰,这样有利于孩子专注能力的养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一次玩耍都是经验世界的建构。

第三,独处比交往更重要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缺乏交往,会变得孤僻、胆小。事实上,只要大人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每个孩子都能很好地独处。

对孩子来说,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它比交往更重要。人在独处的时候,会进行内在的整合,思考自己与父母、自己与朋友、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内在的独立世界。

一个不会独处的人,他在心智上很难成长、成熟起来,也就很难成为真正独立的人。

当然,孩子独处的时候,大人除了给孩子安全感外,还得确认环境是否安全,例如电线、药物、刀具等危险物品,以免发生意外。

有娃家长学校,让家庭教育简单高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