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心》之魔,还内心以无暇
(文/亦浓)
他有一个爱他的妻子,幸福的家庭,优渥完美的生活。却始终离群索居地孤独着……他经历了什么,让他开始避世,开始逃离人与人之间的牵绊与温暖?
生活中,我们都不希望自己成为自己所憎恶的人,但有时候,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果真如此吗?
曾经被背叛的人,曾经被背叛的情谊,我们是否能够去选择原谅?还是继续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看完了《心》这本书,或许我们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心》的作者夏日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日本近代文豪、国民作家。在日本人心目中,夏日漱石正如国人心目中的鲁迅之地位可与之比肩。
夏目漱石前期的作品,多以针砭时弊、幽默洒脱的笔调扶弱锄强,曾经因《我是猫》之辛辣、揶揄而不失幽默的笔锋为各国读者所喜爱,《我是猫》被翻译为多种版本,其写作风格,与鲁迅之文风有异曲同工之精妙。
《心》这部作品被称为作者的后期三部作品之一。文风趋向于心理描写为主,手术刀般的层层剖析人性心底里的阴暗面。
本书主要讲的是作者(小说中的“我”,以下以“作者”称呼)偶然认识了“先生”(小说中的“先生”),互生好感,彼此结为忘年之交。
先生因为其年少时候被叔叔算计侵吞了大部分财产,因而丧失了对人的信任,总认为周围的人对他不怀好意。
后来,先生为了资助好友K,请K搬来同住,先生与好友K爱上了同一个女人,且先生采取了不太光明的手段获得了女孩子的爱情,K自杀,先生几年后也因不堪忍受内心的内疚与不安最后选择自杀,并将自己的经历通过信件告知了作者。
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夏日漱石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地描写刻画,向读者展示了一位经历过被伤害、开始怀疑人性,最后却成为伤害朋友的人,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从而厌倦自己而自杀的悲哀的小人物的一生。
下面我从三个重点对本书予以解读。
第一个重点内容是:清高避世的先生,他的伤痛故事。
第二个重点内容是:好人如何会成为坏人?
第三个重点内容是:或许有一天,我们都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第一个重点内容:一位清高避世的先生,他的伤痛故事。
因为朋友爽约,作者自己留在了海边,因而认识了先生。
先生的神秘引起了作者的好奇,或者说是两个人的气场比较接近,作者多次主动与先生接触,不由自主地成了先生的追随者,交往日深,两个人成了忘年交。
在此期间,先生偶尔问起作者的家庭,作者说起自己的父亲病重,先生提醒他要注意父亲的身后事,比方说财产的分配,而这与先生一贯避世的做派有些不符。这令作者感到先生应该是个有故事的人。
之后先生坦白,他曾经为了父亲的遗产问题被亲戚伤害过,他也因此憎恨他们,同时憎恨他们所代表的人类。
作者很想知道原因,先生却闭口不谈,但先生答应,之后会找适当的机会将经历告诉他。
作者与先生的初识是本书的第一部分:先生和我。
书中的第二部分:父母和我。讲的是接到父亲病重的信,作者匆忙赶回家中,看到的却是精神很好的父亲要下地干活,因为作者大学毕业,父母很是高兴,说是要请亲戚们红豆饭以示庆祝。
后来,天皇过世,举国皆哀,继之乃木将军夫妇殉情。民众们开始担心日本这个国家是否会开始走下坡路。红豆饭的庆祝宴自然是不了了之了,因为作者父亲的病情开始加重。
作者将远在外地工作的哥哥及妹夫叫回家中看护病重的父亲,开始准备父亲的身后事。作者甚至想着是否按先生所言,询问父亲关于财产的分配,并与哥哥提及,后来终究不忍。
父亲明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也从未对自己的身后事做任何安排。还好,自小与哥哥关系不太友好的作者,此次却因父亲的病情李兄弟间感情浓厚了些。
母亲催促作者写信给先生,请他帮忙能否在东京谋一份差事,多番催促作者,作者也挂念先生,就顺水推舟给先生写信。
此后,作者连续收到先生的两封电报,及后来的一封长信,在作者母亲及哥哥看来,是作者为了工作之事,与东京的先生产生的互动。其实不然,但作者并不想让父母担心,也就顺水推舟说是工作等。
在给作者的最后一封长信里,先生详细讲述了作者想要了解的、先生曾欲言又止的过往。
作者看到信的开头,了解到先生在此信中坦诚了自己的经历,这引起了作者迫切看信的欲望。
趁着父亲稍微有些好转,作者又翻到了信的结尾,先生在信末尾处写道:“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应该已经离开这个世界,早已经死去了”。
看到这里,作者决定马上返回东京,他拜托医生通过打针等方式尽量挽留父亲的生命,给父母留了一封信,然后毫不犹豫地坐上了开往东京的列车,在列车的轰隆作响中看完了先生的信。
本书的第三部分:先生和遗书。是本书的重点,也就是先生这封长信的内容。信中,先生将自己的生平缓缓道来。
先生首先在信中解释为何多次提醒作者对待其父亲的病不可大意和财产问题,与他的日常行为的矛盾性,及他这种思想的产生,是因为被过去的经历所压迫造成的。
先生也曾有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及青年时期,后来先生的父亲伤寒病重不治身亡,而母亲也被感染,临终之际,将先生托付给了先生的叔叔,这位叔叔在父亲生前颇受父亲看重。
父母离世之后,先生依照之前的愿望继续到东京求学,由叔叔一家代为照看父亲留下的遗产,先生对叔叔颇为感激,而叔叔一家也对先生疼爱有加,甚至超过了父母曾给予先生的温情,并每每假期都迫不及待地赶回家乡共享家庭的温情。
但后来这份温馨却被打破了,起因在先生看来,应该是叔叔想要先生与叔叔家的女儿,也就是先生的堂妹结婚引起的。
先生不爱堂妹,自然是拒绝了这门亲事,自此以后,先生就感觉叔叔一家对待他的感情变了,不再有家庭之间的温暖了。
后来某次,遇到同乡,说起先生的叔叔,这位曾经的企业家,有一段时间他名下的企业濒临倒闭,却突然起死回生等等,这让先生有了猜疑,遂开始与叔叔谈判关于请他帮忙照料的财产的事情。
财产大部分却都已被叔叔挪用,先生最后只拿到了很少的一部分,叔侄二人由此撕破了脸皮,先生是一气之下,将自己的那份变卖,带着现金返回了东京。
第二个重点内容:好人如何会成为坏人?
先生在信中说,作者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好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坏人呢?”先生回答他是“钱”,作者很是不满,但先生当时就是想起了这位侵吞其财产的叔叔。
先生认为,叔叔是趁他到东京求学的这两三年侵吞了父亲留给他的财产,先生很后悔,认为自己将全部财产拜托给叔叔帮忙打理就是个大傻瓜。并继而推测,叔叔想要将堂妹嫁给他,是叔叔设下的计谋,不是为了两家持续交好,是出于卑鄙的利己之心。
此后的先生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他开始憎恨“人类”,将自己锁在了一个小小的自我空间里,与世隔阂难以自拔。
先生返回东京继续求学,在朋友介绍下,租住在一对母女的家里,母女属于战争的遗孀,先生称呼她们为“夫人”和“小姐”。
夫人性格的爽朗令先生对这对母女心生好感,但曾经受到亲戚的伤害,令他“总是心神不定东张西望”,他“像猫一样观察着家里人的举动,时刻提防着他们”,他“像一个不偷东西的小偷”,他“厌恶这样的自己”。
因此,即使因为夫人的厚待令先生感觉到了善意,及夫人有意识地让女儿与他接近。但先生依然感觉夫人对他抱有戒心。
之后,先生就在这种对夫人反感,对其女儿却日复一日地“爱得越来越深”中煎熬。他对人的极度不信任令他无法完整地交托自己的真心,但他对小姐的爱又令他难以拒绝去持续付出这份真心。
他揣测夫人是否如当年想将堂妹嫁给他的叔叔一样抱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先生看来,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来算计他的,似乎患了“被害妄想症”,他曾经对叔叔由完全的信任到被伤害后信任的轰塌,及他性格里天生的敏感、多疑导致他始终无法走出这个妄想被害的怪圈。
但至少到目前,先生还会从自我冥想猜测中,多次进行内心的剖析,他最后认为,夫人对他与小姐之间的感情是看好的,及小姐对他的感情也是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着,他与小姐逛街一起购买的衣料,也被小姐与自己的衣料放在了一处,这似乎暗示着两个人的感情的私密性。直到有一天先生的朋友K的出现。
K是先生自小的朋友,从先生在K困顿时极力邀请K与其同住可以推测出,两人感情很好。K自小被亲生父母送给医生家为养子,养父母出学费将K送到东京学医。
K因为自中学开始信奉宗教、哲学等,到了东京自然是为了心底里的信仰,打算阳奉阴违,在K 看来,为了求道,自然违背养父母的意愿也是无所谓了。
正如先生在遗书中所言,他们其实也并不明白心中的道是什么,但对于当时年轻的他们来说,这个晦涩的词语却显得无比神圣。
在先生返回家乡发生与叔叔之间变故的那段时间里,K也与养父母坦诚了自己一心求道的想法,养父母暴怒并答复不再给他寄学费,亲生父母也与他断了关系。K变成了孤身一人。
K寻得了兼职维持学费,作为曾经支持他的先生也想尽一份力,因此邀请K与其同住。
并对随后接到的K的姐夫的来信中,先生也是信誓旦旦地打下了保票可以对K 全力相助,请姐姐姐夫放心。
K来到了先生租住的地方。为帮助K尽快走出抑郁,先生私下恳求夫人和小姐善待K。
后来的发展却出乎了先生的意料。
K在与夫人和小姐的接触中慢慢地释放了自我,从一开始的格格不入到最后越来越融洽,先生感觉自己的努力应该没有白费,K的内心似乎逐渐敞开了。
随着K与小姐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先生看到K单独与小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心里开始慢慢吃味儿了。
暑假来临时,先生和K商量去哪里玩儿,K不想去,但先生并不想留下K单独与夫人和小姐在一起,就极力邀请K同行。
单独与K在一起的海边,先生会幻想若是身边的K换成了小姐会怎样,同时,他又想到,会不会K也是这样想的呢。这种想法令他感觉烦躁。
这段时间的K,其神经衰弱似乎好了很多,恢复了往日的自信。先生在为K开心的同时,心底里却更加敏感了起来,他暗暗地将自己与K 进行了对比,K比他颜值高,比他更有女人缘,性格也比自己大气。而且,K 的自信如果是从小姐那里来的怎么办?想到了这些先生的内心就又不淡定了。
先生想将自己对小姐的爱慕告诉K ,但心底里自小养成的怯弱及看到K清高的态度令他打了退堂鼓。
K感觉到先生不开心,说到要不然回东京吧,这又让先生不想回去了,其实心底里他开始不希望K回东京再见到小姐了。
从这段看来,先生的心思千回百转想到的大都是人性的阴暗面,既想向夫人和小姐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因为想到了很多腹诽的不可能而几次三番地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既自责于自己对K的不够坦诚,又不由自主地揣测,K似乎也在背着他做些什么事。这时候的先生,因为自己心底的自私,也 “以小人之心度他人之腹”地揣测身边人的用心。
因为爱上了同一个女人,先生开始由原来对K 的呵护与援助,到最后的猜忌和攻击,在彼此为了K坚守的信仰而开始的争论中,先生不由自主地将对小姐的感情代入其中,将K当成了假想敌来加以攻击。同时又在心底里为自己自私的表现而恼恨内疚。
两个人徒步返回东京住处后,看到二人的夫人和小姐惊诧不已,但小姐对待先生明显优于K 的温情令先生心底里因战胜了K而沾沾自喜。
某天,先生发现K与小姐单独出门,且K房间里的炉火正旺,而自己房间里却是冰冷的灰烬,寒冷的房间让他更加审视自己内心对待小姐的感情及对K 的戒心。
先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因为这份爱情引发的蠢蠢欲动的情感及对K的嫉妒,他不想一天天地拖延下去,他想尽快与K坦白自己的爱情,但内心里的优柔寡断令他望而却步。
在K搬进来之前,他担心的只是小姐对他的真情及夫人是否对他进行了计谋和算计,担心上当受骗而不敢上前一步;而当K 搬进来之后,他又担心小姐爱的是K不是自己,而自己是不愿意娶一个心里爱别人的女人。他更担心不好意思拒绝的日本女人违心地答应自己的求婚,而非情由所愿。这种不为人知的痛苦时刻折磨着他。
在先生为情所困的这段时间,K 对小姐的感情却开始生根发芽了。然后有一天,夫人和小姐去拜访亲戚的时间里,K 向先生倾诉了自己对小姐的相思之苦。先生懵了,自己千辛万苦地爱着的小姐,还是被K惦记上了,而且,“被他抢先说了”。
面对着K的倾诉,先生自然是没有心思听进去具体的内容,满脑子想的是自己怎么办,心底里意识到的是,K比他强的一面因而心里感觉到了恐惧和无助。
当他发现K 向他倾诉是因为K 正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爱情之间艰难徘徊。心底里的自私令先生开始采取主动,他找到K并告诉他“精神上缺乏进取心的人就是个笨蛋”,这曾经是K极度看不起先生的不坚定的时候劝谏他的话,而此时先生说出来无疑是狠狠打了K一记耳光。
随后是K独自舔伤的一周,同时,先生也在暗暗观察着K的一举一动。然后,K对先生说他下定决心了,这让先生又开始了恐慌,他恐惧的是,K的这个决定究竟是坚守其内心追寻的信仰还是对小姐的爱情呢?
于是,待K去上课的时候,先生借着装病留在家里,并对照顾他的夫人说想娶小姐为妻。
先生请夫人将结婚的信息告知K ,K又沉默了,两天后,K自杀了。
K在遗书中对身后事做了安排,并对夫人表示道歉,只字未提小姐,也并未提到令先生担心的痛骂或是鄙视的语言。先生在感到庆幸的同时也感到了内疚和痛苦。特别是K最后的一句话“本来早就应该死了,却不知为何活到了今天”。这句话令先生感到了窒息般的痛苦。
或许,先生是想到了自己拯救了K,让他萌生了希望,却又因为自己对于爱的自私,再次断绝了他的希望吧。曾经遭受伤害的人,为了私欲却成了伤害朋友的人。
或许,在K的内心里,他对人生本来已经很绝望了,是先生将他拯救了过来,给他提供了住的地方,及联合包括夫人、小姐等一起开解他,他产生了对生活的期待和勇气。
但当他想向新生活招手的时候,却又难舍心底里对一直追求的“道”的信仰,他将心里话向先生坦诚,期望得到支持,先生却用他的那句话杜绝了他发芽的念想。
K更加矛盾了,一方面心底里的爱情和追求的信仰互相打架,显然爱情战胜了理智,想寻找同盟和支持,这个以为的支持者却一边教育他回归初心,一边暗戳戳地加紧为自己的爱情铺路,釜底抽薪般抽走了他对人世最后的信任与留恋。
这些都是我们从书中先生的遗书里得到的信息,他在K自杀后心底里的痛苦和自责,让他恐惧地发现,自己变成了跟叔叔一样的人,叔叔是算计着他的财产,而他是算计着K的爱情,都是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踩在了脚下。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放过自己。
被内心残存的良知反复折磨的先生能够解脱吗?我们来看一下第三个重点内容。
第三个重点内容:或许有一天,我们都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曾经讨厌父母的唠叨,整天盯着我们的学习,后来的我们,也开始变成了孩子讨厌的唠叨父母。打工的小兵有朝一日成为主管,也会举起严苛制度的大旗耀武扬威。曾经看不惯的人或事,经历了生活的蹂躏后,也变得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
或许“时位之移人也”,或许四十不惑。总之到最后,那个曾经的年少轻狂,曾经的初心已经随着岁月的变迁,烟消云散演变成了海水蜃楼般风景。
初心难守,惯于随波逐流的我们,总有一天都会变成自己所讨厌的人。有些人,慢慢地也接受了自己现在的样子。我们给自己的理由是为生活所迫,为融于俗世等等,隐藏不住的其实是人性本质里的自私。
但是总有这样一小撮人,因为违背了初心而无法放过自己,他讨厌这个自私的自己,讨厌自己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伤害人的人,丧失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最基本的信任,开始变得厌世,甚至最后走上了轻生。
书中的先生在K自杀后,始终无法放过自己,这也导致了他的爱情和婚姻成了偷来的幸福。
似乎因为K的离去,也将他与小姐之间的幸福带走了,偏偏夫人和小姐是不知其中之隐情的,先生在默默承受着内心的煎熬折磨中,忽视了去维护婚姻幸福的技能。他爱妻子,但现在的他因为自责与内疚已经丧失了给予妻子幸福的能力。
他的自责和厌世,于无形之中造成了与妻子感情上的疏离,以k的自杀为代价而换得他与妻子现在的婚姻,让他时时处在痛苦之中,这份来之不易的婚姻也像遭受了诅咒般不再幸福。
先生多次独自到坟墓地去拜祭死去的k,其实也是在试着救赎那个无助的自己。
k的自杀,让他认识到,他自己已经变成了他曾经讨厌的人,他认为人在涉及到自身的利益和金钱的时候,就不会考虑亲情和友情这种情感,恰恰在自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这更加加重了他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这个劣根性的恐慌和悲哀。
因为年轻无知而被有心计的叔叔算计,他因此不再相信任何人,始终处于被迫害的恐慌中。
他揣摩观察房东夫人和夫人的女儿“小姐”,他爱上了小姐,也知道夫人对他很好,但是在一旦遇到涉及到金钱和利益的时候,他就对小姐和夫人凭空做了很多不好的预测和腹诽。
他认为夫人是奔着他的财产而来,是藏着阴谋地算计他,所以他始终不敢交出自己的真心。
他想不伤害朋友自尊地帮自己的朋友k,,以缓解K的经济困窘及孤独。
但当K 也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小姐,他既担心K抢走心爱的女人,又担心自己因为得不到这个女人的爱而再次的一蹶不振,在这矛盾的心理中,人性的嫉妒和自私占了上风,然后他悄悄地找到夫人,向小姐提亲,夫人答应了。
K因为失望自杀了,遗书中并没有对先生进行谴责,但先生内疚自责,他认为如果自己没有暗戳戳的行为,K应该不会死。
从另一方面来说,K不惜抛却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的感情,也要维护自己心中的信仰,但是最后却终究为儿女情长所困,这可能是他自杀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则正如先生所猜测的,k唯一信赖的先生背叛了他,在他将心里话告诉先生的时候,先生并没有坦诚他也爱小姐,而是私底下找了夫人向小姐求婚。这种自私的行径打破了k心底里对友情和爱情的信仰。
虽然k先生最后留给先生的遗书,并没有指明他对先生的责怪,但是作为先生本人来讲,却对自己的行为不耻,将k的自杀归咎于自己的自私。
人性都是自私的,从他叔叔侵吞了他大部分的财产开始,他就开启了多疑之门,又为了得到小姐的爱情,做下了令自己感觉不耻的行为,这令他悲哀地发现,自己最终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跟叔叔一样,为了目的的达到而不择手段。
生活中的很多人,随着生活的蹂躏,总会不知不觉地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而不自知,既然无法改变,这时候人就需要做到放下。
对自己的爱情与信仰之间的矛盾,K感到了彷徨无助,需要得到朋友的支持。
先生做错的一点就是没有用正大光明的手段去赢得爱情,而是采取了势在必得的不光明的手段。
从先生的眼中看来,他讨厌叔叔为了私欲侵吞财产采取了不择手段的虚伪。最后,自己却同样为了爱情,不择手段谋划了自己的朋友,这是他不齿的私心,他因而始终放不过自己。
同时,曾经的被伤害,又令他摆脱不了心魔,即对人性的极度不信任,经常性地揣测身边人要算计他,被害妄想症。
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这“心”是善良的、美好的,可以想要拯救自己的朋友等,但当涉及到了自身的利益,比如爱情或者金钱,这个“心”就开始变坏了,失去了本心,开始不择手段。
他无力改变,无法放过。正如乃木将军的自杀,令他始终纠结的问题“究竟苟活三十五年痛苦,还是把刀扎入腹部的一刹那更痛苦呢”?
K遗书中所说的“本来早就应该死了,却不知为何活到了今天”则令他更加痛苦。
《心》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在洁白的东西上喷溅到一滴污渍,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痛苦。”
这也正是先生心底里的话,他自认为自己是心地善良的,但却因私欲伤害了朋友而污秽了自己洁白的内心,他眼睁睁看着自己变成了曾经讨厌的人的样子,这颗心有了瑕疵的心不再感受到美好,而是满满的他揣测到的莫须有的恶意。
对于已经丧失了对身边人基本信任的人来说,他的心是缺失的,始终生活在被算计被伤害的恐慌之中,这样战战兢兢地活着,确实不易。
“本来早就应该死了,却不知为何活到了今天”。K如此,先生亦如此。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而已。
被伤害的人们,总是喜欢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些曾经被另一半的出轨而伤害的痴男怨女们,不也是这样吗?
令自己也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其实也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能够救赎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即使不够好,还请放过自己,清除心魔,还内心以无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