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林——后感
情结感严重的人很难喜欢上一样东西,但一旦喜欢了是很难改变的。
在高中之前一直讨厌日本,和日本有关的一切都是带着深恶痛绝的排斥。直到计算机课老师放了一部动漫《千与千寻》。因为课时有限,第一节课只看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惦记了整整一周,好不容易挨到一周唯一的一节课,却被告知数学老师要占用。内心的期盼感像是装满糖果鼓鼓囊囊的兜被别人瞬间抢光了的感觉。难过了好久。
可以说是《千与千寻》改变了我对日本的厌恶。再后来“结识”了东野圭吾,才发现自己因为历史原因封闭了关于它整个国家的文化,什么糟粕精华的通通被我一棒子抡死了。
今天想写一部日本电影的观后感:
昨晚又双叒叕看《小森林》,一部美食电影,出自日本导演森淳一。
第一次看的是冬春篇,尽管它要比夏秋篇上映的晚一些。不记得最早看是什么时候,只是单纯的被里面的美食引诱,说不上什么饕餮盛宴,用的食材也都是日常随处可见的东西,可就是那些简单的一菜一肴,让我不论看多少次“小森”都会跟着垂涎。随着镜头不仅可以目睹美食还可以领略帧帧美景。
喜欢小森里郁葱的树木,傍山而居的木屋,没过膝盖的冬雪,油绿的稻田,热情的村民还有开饭前的仪式感。
做某道工序繁杂的菜,会双手合十虔诚的说“希望你变得好吃”。像是被注入强烈的信念般,真的会变得好吃。当被问到“你吃过的最好吃的是什么?”,女主想到的是和妈妈有关的纳豆糯米团,而我也肯定毫不犹豫的回答:“妈妈做的豆包”。吃一百遍一万遍都不会腻的妈妈做的豆包。
16年4月份辞职后,有将近3个月的时间我待在家里。那时候的生活和小森里很接近。
出门就可以看到别人家的炊烟袅袅以及房梁上跳来跳去的野猫。一切食物自理。肉是自家养的牲畜,菜是园子里母亲亲手种下的。给菜园子浇水除草、喂鸡、陪着灰灰(我家的二狗子)在院子里一圈圈折返跑。村子里的夏天油腻腻的,砖瓦房上仿佛有一圈圈的热浪波纹。不论天多热,院子里的水井总能压出来清洌的水,喝一口瞬间觉得神清气爽。可我怕寒,不敢贪凉。而母亲也总是禁止我碰凉的东西,所以只要我回家,暖和的炕头必定是我的。
转学被新同学欺负,“到头来就一直没能再往前迈出一步”。我初中也转过一次学,也遇过和女主类似情况,到现在我的性格也依旧是“君不动我亦不动”的内敛状态。遇到事情本能选择逃避,或期待不闻不问就会一了了之。
小森里有段经典台词:
“妈妈信上写道: 在某个地方摔倒时,每次回头看之前的自己,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尽管一直很努力,却很让人失落。但是每次,积累下了经验,所以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再是原点。那么,不应该叫‘圆圈’,而应该是‘螺旋’。也许,人本身就是‘螺旋’,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每次却又不同,或上或下或横着延展出去。
我画的圆每次在不断变大,所以,螺旋每次也在不断变大,想到这里,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
第一次读到这些的时候,不太懂它的意思,好不容易犁好了地,但我决定今年不种土豆了,因为明年冬天,我不会在这里了。”
看到这段会有些许哽咽……
小森里,食物最大,民以食为天,人们享受共同制作的快乐,每一份美味都不会被辜负。
这部电影不仅仅讲述美食。女主回到小森是为了逃避无法融入的喧嚣城市,可这部影片并不是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逃避,而是用最原始最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去学会如何真正生活,在大自然的熏陶下,广袤无垠的天地间去领悟。
最后,女主还是回到了小森。
写这篇酝酿了很久。我怕我写不出我心里向往的小森生活。(实际真的没有写出来…)随着一次次的看小森,它带给我的很多情感是难以名状的。而我想通过小森要表达的东西也太多了,可是我笔触有限。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我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拼凑起来的,因为每看一遍会有不同的感悟。超级喜欢影片中的一句话“稻子会听着人的脚步声慢慢长大”,这种带有画面感的陈述总是令人惊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森,是灵魂的栖息所。
我享受做饭的过程或许也是来自小森吧。
小森林——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