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1300年前的文盲是佛祖? Apple公司的诞生也因为他?
这是一个距离现在有1300年的历史故事,他出生在广东,父亲是政治流放犯,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孤儿寡母又是异乡人,所以生活是非常的艰苦,他长大些,就以砍柴为生,奉养母亲。由于政治因素加上社会因素,所以一直没有钱读书,换句话说,他就是一个文盲,但他的悟性却非常的高。
有一次,他在筠城金台寺前听到有人在诵经,便问此是这是什么东西?听起来挺有意思的,哪里可以弄到,那个人告诉他,这叫《金刚经》,是从黄梅一位大师处传来。他听了这短暂的经文后,觉得瞬间好像想明白了些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所以他决定去拜师学艺。
幸好碰到好心人,好心人出钱给他安置了他的母亲。
他从广州步行到湖北的黄梅东山东禅寺,拜大师,初时见面,并没有像菩提老祖教孙悟空一样的顺利,大师有点看不起这个乡巴佬,因为这个乡巴佬拜见的时候,口气挺大的,说:“俄岭南来架,唔为其他,只想当佛。”大师火了,说你们广东人不是四只脚的只有桌子不吃,两只脚的只有人不吃么,你就好好去当个厨子,多有前途,干嘛来学我们呢?
他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呵,语出惊人,来者不凡哦,大师心想。
好吧,那么你就留下吧,到后院去砍柴挑水种菜舂米去,从生活中悟出你的佛祖来。
他在大师开课的时候就在旁边偷听着,慢慢着,他的功力越来越深了,当然,这时,他还是一个文盲。
他当了八个月的苦工,刚好是大师要考弟子成绩的时候,每个大师的弟子都可以作出一首偈语。(就是佛经的一些读后感或修行的实践中得到的体悟写成的语句。不限定形式与内容。
)
大师座下的大弟子,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文盲他也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师觉得,这位文盲的悟性更高,是个更理想人选,但因为他的首席弟子更得人心,也是一个有势力的人,为了保护这个心选的接班人,就只好先骂文盲乱搞,不得佛性。
于是,大师亲自到文盲舂米的小屋,用禅杖在舂碓上敲了三下,文盲心领神会,于半夜三更到大师的方丈房学艺,(这点跟孙悟空学艺一样)。大师向文盲仔细讲了《金刚经》的全文跟一些不外传的心得。“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文盲虽然还是文盲,但已经是非同小可的文盲了。他是真真正正悟入到佛道的文盲了。
大师将代表着正统的衣钵传给了他,叫他回广东吧,免得被人弄死了,然后送他到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泄露天机的告诉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之机语
据说,他走到江西与广东两省边境大庾岭山脉,被大师兄的手下一位当将军的给追上了,这名大师兄的粉丝,其实也是大师的弟子,他自认大师兄才是最有佛性的,大师肯定是被这位乡巴佬的花语巧语给骗了。
这位将军要将衣钵给抢回去给大师兄,这位文盲的性命只能说就在他师兄的一念之间了,他的如来神掌这时还没有学会,所以只能唱儿歌三百首给来感化这个师兄的魔障了。结果,他既然还赢了,将军师兄成了他第一个弟子。这故事也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到了最后时刻,也别放弃,因为希望尚在人间。
这位文盲日夜兼程南返广东,听从师傅的话,就隐藏在又怀又会的地方,他隐遁于四会市跟怀集市的大山之中,跟当地的猎人和或农民一样的生活,从生活中领悟佛经的奥妙,及更生活化的简化复杂的佛经。
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五年后,他觉得佛功大成,可以出去创一番事业了,他就离开山林,走到广州的法性寺(现在的西门口处的光孝寺),当时一位从苏州来的印宗大师正在讲课,是讲《涅槃经》,当时有不少人围观着,这位文盲先生也在围观着,有两个和尚在辩论,寺院上的旗在动,到底是风在动,还是旗在动呢?
他们各有各的道理,说了很久,后来,文盲就来一个华丽登场,他站出来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旗在动,是你们的心在动了。此话一出,马上镇住了全场,
正所谓,高手一出招,便知有没有,由于印宗大师认识这位文盲的师傅,所以他知道这么回事,问清楚他是谁后,马上让位,让他很华丽的直接登台当主持,自己也拜他为师,那么他就成为了大师的师傅,所以他也直接成为当代非常有名的大师。
他就是被誉为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又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名扬海外,中华佛教始祖,禅宗六祖——惠能。更奇的是,被称为大圣人、大思想家的他,到圆寂也是目不识丁的,是个文盲,这样的奇人,开天辟地以来,全世界唯此一人。
他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亦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在他的影响下,印度佛教在中国至高无上的地位动摇了,甚至可以“呵佛骂祖”。后世将他的创树称为“佛学革命”。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主张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惠能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说简单点,就是说只要你有佛心,那么就算吃饭睡觉干活的日常生活,也是修炼。再简单点就是,只要你认真的做事,那么此时的你就是佛。
佛心,就是顿悟。
六祖在坛经里提出“顿悟”概念的内涵大致有几方面∶
第一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可见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
第二 “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菩提”,可见顿悟是悟自己的佛性,由于人皆有佛性,所以顿悟功能人皆有之。
第三顿悟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可见顿悟结果不染着一般的概念或一般的烦恼之法。
第四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我于忍和尚处(指在五祖那里),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
慧能六祖的顿悟理论跟20世纪初的德国心理学的《格式塔心理学》相似,但慧能领选了一千多年。
关于佛教及禅宗的,卓老板是门外汉,就不献丑了。
慧能六祖的故事中,假设全是真实的,那么就出几个很神奇的地方,卓老板是想不通的:
1.“大庾岭夺法”他是怎么样将一心想杀他的四品将军惠明感化成自己第一个弟子呢?
2.“法性寺出家与受戒”当时他怎么知道印宗是一个品德那么好的大师呢?如果印宗大师跟慧能的师兄弟一样的品质,那么碰到比自己利害的,直接弄死了。就算不直接弄死,只要当时最权威的印宗大师不认可慧能的观点了,或就算只认可,而不拜慧能为师了,那么慧能就只能乖乖回去当他的野人了。所以这个如此重要的契机,是碰巧,还是人为?
3.他在广州法性寺(现在的光孝寺)当主持的时候,他才三十岁,为什么还不读书识字呢?要知道很多高深的藏书,只有主持级别的才能看,而他带着一个弟子当他的解读员,他的风险有多高呢,毕竟当时是唐朝盛世,唐代的诗人的盛多,我们可以看得出,唐代是推崇读书人的,转过来说,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要在读书人认可自己的观点,是非常的难的。从他三十岁到他入灭的七十六岁,这个时间,凭他的智商要读书认字,绝对是几个月的时间而已。但他却坚持不识字,这是他的性格?还是他留下的千年偈迷?
4.他死后为何不像别的僧人火化了,而是要留千年的肉身佛?他是重视别人的朝拜,还是这又是一个千年偈迷?
1300年来,有很多人都受到六祖慧能理论的影响,而活出自我的风彩。
据2011年8月的《北京晨报》报道说,苹果公司的创乔布斯起步于禅修。在乔布斯的人生经历中有这么一段,当他从里德大学辍学返回硅谷后,经常到日本禅师乙川弘文主持的禅宗中心修习。在创办苹果之前,乔布斯一度不知道对自己的未来该如何决断,他很想去日本继续修习,但是又无法放弃创业的理想,于是向禅师求教。而禅师则对他讲出了那则著名的禅宗故事——风吹幡动。“千百年前,有僧人说:‘是风动。’又有僧人说:‘是幡动。’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所以从那时候开始,与世无争的乔布斯出现了,刚愎自用的乔布斯不见了。
后来,苹果公司的简洁产品面世了。
读者的你,从六祖慧能的故事中,能读到你需要的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