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星星之火--《野火集》读后随感
《野火集》写于80年代的台湾,作者龙应台女士犀利的文笔和锐利的表达,让当时的台湾社会狠刮了一把野火。可是我们今天读来的时候,仍感觉到书中问题,与我们现在面临的现实社会情况,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相似之处。
龙应台女士是一名老师,学者,也是思想者,同时也从政,她还是一名有着2个孩子的母亲。写道孩子与亲情时,她理性感性兼具,柔情中又透着睿智,谈起社会问题时,她似勇敢的“小红帽”,穿越在深深密林里。她的文字,亲切又直接,透彻又现实,让人读来畅快,手不释卷。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野火集》都是给我深深启蒙和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
我想从以下的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第一, 我作为一名城市孩子的学习成长经历:少年抹煞兴趣,大学缺乏承担责任与独立思考。
这本书有两篇文章直接谈到了教育的话题,分别是《幼稚园大学》与《机器人中学》,说的是台湾的中学生像机器人一样学习与被管教,毫无活力,而大学生们则像幼稚园小孩一样,软弱无力,无法独立思考。
毫不夸张的说,这两篇文章着实戳中了我的痛点,我的成长轨迹,或者说许许多多的城市孩子的学习,受教育的轨迹,就是文中所说的那样。
中学时期,本该是少年情怀,多姿多彩,但是在目前的高度竞争的,面临激烈选拔的环境中,孩子们被迫承受了太大的学习压力,被迫学习了太多知识。这个过程中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孩子被抹煞兴趣,学校无法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同的,兴趣爱好,所长所短,都不一样。而少年时期,除了学习以外,本来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在意的事情。
但是,我的中学,虽然是在C城TOP1的优异学校,我现在回忆起来,几乎没有色彩。只能记得白热化的应试拼杀,和巨大的不敢犯错的恐惧。我们所有孩子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从重点初中考到重点高中,再从重点高中考到重点大学。
别说一点点的可能,让老师因材施教的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了。三年的周记里面,我连写到一首流行歌曲的篇幅都没有。
中考的7门成绩,我只合计扣了20分,还包括语文英语体育,我几乎每门都是满分,以这样优异的成绩毕业,我却只有一个深深的印象:我不快乐。
到了大学,人生中最为丰盛,最为鲜活的年纪,我却又开始报复性的虚度光阴,休息,浑浑噩噩,没有好好学习,也没有好好体验青春生活,更谈不上承担责任,独立思考。
不管是多大年龄的人,每个人要对自己当下的行为与选择,负起责任。可是我的人生,没有被上过这一课。从小学开始到高三,都是被压迫着填鸭着学习,大学没人逼你了,于是开始懈怠,也不阅读,也不思考,多么可惜啊。
不过谈到独立思考,我想辩解几句。我觉得,独立思考,是一种“奢侈”的能力。如果现在的孩子或成人,无法全然独立思考,也许他们自身不该承担全部的责任。作为一个学生来说,如果要教会他思辨,他至少要能先看到所有的A面与B面的材料,然后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头脑,来辨识,来思考。可是我们现在被给予的材料,显然是不充分的,是经过裁剪的。
我是一名母亲,我能作怎样的努力,让我的孩子不要成为“机器人中学生”,“幼稚园大学生”,我想这是我一直会思考的问题。
龙应台在广州签售第二, 关于人文学科与科学教育
这本书给我的第二个启示,是关于现今教育中,人文素养的缺失。书中讨论了很多议题,包括社会的,环境的,文化的,人的,等等。可以说,也是一本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关注人的杂文集。
陈丹青曾经说,几十年过去了,《傅雷家书》还在热卖,说明什么呢?说明现今社会,像这样的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家庭教育,几乎已经很少了。
人大的社会学教授周孝正曾在演讲中说:科学精神是什么呢?就是怀疑精神,科学是不断怀疑,去伪存真,不断的去逼近事物的真相,同时也不断拓宽认知的边界,这是科学。
但是人文不一样,人文不是科学,我们只叫“人文学科”,人文不是解决正确与否问题的,我们可以夸你长得真美,不能说你长得真科学。
人文是解决善恶,美丑问题的,人文是宗教是信仰,是讲究审美的。中国人没有信仰,所以蔡元培在北大建校的时候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所以说,人文是价值判断。
可是我们现在周边的环境里面,人文教育的渗透,我觉得是很缺乏的。学校没有,家庭也没有,孩子自然也比较难得到相应的滋养。我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充满了功利主义的色彩。
学什么首先就问,加分吗,有用吗?别说刻意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我们成年人自身,也很久没有安安静静的读一本书,喝一口汤,或者品一片美景了。欣赏当下的生活与享受此刻的安然与快乐,早就成了奢侈品。
除了培养阅读习惯,带孩子感受生活,体味文化,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社会,关注身边近旁的每一个人,留意每一抹晚霞之美,我想这也是《野火集》给我的一点启示吧。
第三, 关于教育的本质
我是一名母亲,所以我也常常思考关于教育的话题。龙应台育有两个儿子,她也写过《亲爱的安德烈》等呈现她教育思考的书籍,《野火集》更呈现着她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文明社会的现代,她的全部思考与精神诉求。
我们都愿意孩子成为真正的“人”,我们都乐意奉献时间与经历,投身于学习与教育,有人说:离开了学校后留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摇晃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不就是引导,塑造孩子成为某一种你希望的,或你认为理想的样子,那么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读名校吗?进外企吗?获得财富,声誉与名望吗?
得到这些就幸福和快乐了吗?
日前我阅读了顾明远老师的《中国教育向何处去》一书,这里面谈到:近半个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经历了三次较大的修改:
72年的富尔报告,提出“教育随着经济的进展而进展,随着生产技术的演进而演进”,
96年的德洛尔报告,提出于黄金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又走向衰退的时期,它对教育充满了美好憧憬以及理想主义色彩:“学会认知/做事/合作/生存。”
但是社会发展并不那么乐观,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男女不平等,教育与就业的鸿沟日益加大,青年的挫败感不断加深。
今天,报告更多的强调了“以人为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
过去人们用工具理论来解释教育,要么作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要么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人们缺乏对教育的本质理解:教育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权利,更是人的本质。
一言以蔽之,教育要为政治和经济服务,但是不能仅仅为政治和经济服务。教育的目标仍然要回归以人为本,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回归到尊重生命的本源的,自身的尊重。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
这话看起来好简单,似乎又很鸡汤,但是要做到真是不容易的。
用大白话说,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不过我们现在的教育,可能仍然放置了过多的重量在“智力”这一个方面,也许也产生了一些失衡。
在一个理想状态中,孩子的成长要有自我,能专注,具有能办成事的能力,他有自由,可以言说,可以表达,可以受教育,他要成长和生存在文明社会,不被欺骗。
从个人的成长经历谈起,聊到人文学科和教育的本质,上述就是我个人的一点心得和分享。《野火集》是我非常喜欢的,值得一读再读的一本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