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为什么一定要上好学校

自从有了宝宝,就开始出现了教育的焦虑。
身边的过来人,都在宣扬一种教育理念:一定要上好学校。
好学校就是指那些有名气的、有好老师的、升学率高的,甚至是学生的素质高,家长的背景也强大的那些学校。
比如,幼儿园要尽量上公立的,安全有保障;小学要上示范的,小学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中学一定要上重点的,才能保证高考考上好大学;大学自然就是指985、211的才是好的大学。
家长们的焦虑,充斥在孩子们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妄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让孩子进入更加优势的赛道,提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成功率。
为了缓解焦虑,家长们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想法设法转户口、挖空心思找学区、马不停蹄报辅导班,这阵仗堪比“军备竞赛”,唯恐居于人后。
因为条件原因,我在想:为什么一定要上好学校呢?即使父母的能力不足,为啥还要垫着脚去够呢?
他们说:好学校就是好的资源,好的人脉,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领先。
也是没错。好学校自然有很多的好处,能上还是要上。关键是代价问题。
一个家庭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供养着上大学,一路上的教育成本也看得见的,也是需要占家庭开支的很大比例的。
如果因为上好学校,而失去了品质的生活,家庭的温馨环境,和谐的亲子关系,以“都是为了你好”来将家庭的未来绑架在一个孩子身上,我觉得不以为然。
况且,每个孩子的资质不同、志趣不同,花期不同,都是应该尊重个体价值和意愿的。
就像现在的学历过剩,很多名牌大学生也未必能够找到好的工作。而高中就辍学摆地摊的同龄人,可能已经赶上直播经济的风口,成为公司老板了。名牌大学生可能还会给没有上过大学的老板去上班打工。
这么说来,上好学校的性价比就不那么香甜了。
其实,很多家长都是被焦虑冲昏了头脑,因为过于焦虑而造成的认知带宽变窄,也就是所谓的“稀缺”造成的影响。在教育竞争浪潮下,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忽略了对于自己的孩子的专属个性与价值的探索。
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适合别人家的孩子的,未必你的孩子就喜欢。
我一直在有意收集关于教育的底层逻辑,在学习如何做一名家长,怎么当好父母。
网上很认同的一句话:如果孩子可以选择父母,那么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有孩子。
自私的基因,让我们轻松能够当上父母,但是没有教会我们怎么当好父母,甚至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当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一件事情。
如果仅仅是把“上好学校”作为当父母的责任,未必太简单粗暴的吧。有点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的意味。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是需要家长去思考学习的。
很多家长不爱学习,不会思考,不求进步,只是用“上好学校”来搪塞。就好比谈恋爱给女朋友买礼物,懒得去挑选,直接送个红包,恐怕这不是真的爱吧?
上好学校的初心没有错,但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值得家长们再思考。
这是我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