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拜的李老师

2022-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大业可成

当今历史教育界名师名家多,成品成果多,交流方式多,争鸣争艳多,可谓繁花似锦,蔚为大观。其中,李惠军绝对是名气大、人气旺、魅力足、成果突出、特色鲜明的一位。就此而言,我觉得他无愧于“李惠军”这个名字——他像一个真正的军人一样,始终向着历史教育实践研究进军;他像是一直“惠军”,始终服务于广大教师,惠施于学生成长;他不愿做一支孤军,他能团结一线教师、各级教研员和高校史学专家,形成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开拓、特别有成果的集团军——助力“海派”历史教育形成。

要学习李惠军英雄主义情结。或多或少,李惠军身上有些军人风度,那就是不怕困难并敢于战胜困难。他在任何时候都敢于直面严峻挑战:

青年李惠军在高考备考中旗开得胜。大学毕业在乌鲁木齐参加工作后,“学校就启用他这个对于中学历史教育还没有什么感觉的人出任高三教学,并且担任文科班班主任。”为了他“特别”的理想,“李惠军几乎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班级管理和历史教学上了。为了打消家长和学生对于这位不满23岁青年教师的怀疑,他几乎想尽了一切非常手段”来争取好的高考成绩,结果他“在当年的历史高考中力夺新疆第一名。”(姚丹旭:《我思、我行,故我在——李惠军老师专业发展历程探微》,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中年李惠军在团队发展上建功立业。他在成名之后不愿止步追求,他“最大的希望是构建一个教师学习研究的共同体。营造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合而不同、周而不比的学术气氛,从而形成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场’”,结果,他做到了,“他不仅是这个研究团队的领衔人,而且是一个组织者、服务者和实践者。”(姚丹旭:《我思、我行,故我在——李惠军老师专业发展历程探微》,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退休李惠军“退而不休”。在将近退休时,历史教育发展进入“核心素养”新时代,李惠军毅然投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探索中,直面“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前所未的严峻挑战,瞄准“上不完、上不好、上不了”的前所未有的隐隐阵痛,着力化解“纲要式内容”“压缩式课程”“碎片化知识”三大困难,追求“简约其外、隽永其中、博约有度”的教学实施,力图帮助教师“讲得完、讲得好、能达标”,为此他不惜自己的英名和体力,竭诚到各地为历史教师上示范课,把战胜挑战变成习惯。

李惠军老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