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纯阳真人《道德经释义》14—不尚贤

2020-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十九姨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释义》

此是安爐立鼎底說話。不尚賢。不禮有德之士。此是外說。內說。不親於外。而惟知有内。外若尚賢。而民就有爭競之端。內若尚賢。而心就生人我之念。內外不尚賢。民爭就息。我若不生。者爭心無法可法。惟不尚治之。

读书笔记

道家思想里被误解最深,最普及的有两句话,这是其一,还有一句是“天地不仁”。能把这两句话理解成纯字面意思的,也许是没有道缘吧。老君是何人?他写的文章又岂能是一眼就能到深意的?

还有就是读道家书的人不了解道家的一些规定。无论是道家,还是道教,都认为自己所讲的都是真的,正因为是真的,所以不能让所有人知道。特别是写成书,因为不知道谁会看,万一被心术不正的人看了,学去了便会成祸害。

所以道家的书基本都是字面一套意思,字面下一套意思。如果你有传承自会懂字面下的意识;如果你没有传承,看看字面意思一样可以自圆其说。

道家的传承里,师徒传承并不是主要传承,因为每个人不同,每个人修道所要经历的不同,师父有师父要走的路,徒弟有徒弟的。所以道家人间的师父并不授业解惑,而是带你入玄门,给你一些精神上的支持,以便可以坚持一下。因为每个人都会有神传的师父,那学的就是你所需要学的“道”。

就像《青云志》里拍的,如果代代相传,有一代师父没有学好不是传歪了,所以祖师把功法放在一个小鼎内,通过小鼎直接传给后世的徒子徒孙们。虽然这是电视剧,但是很形象的体现了道家的传承特色。

比如,《太上老君说清静经》,仙翁葛玄在经后写:“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想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这样看《清静经》是仙翁神传来的,当然也可以说这都是仙翁依托之作,因为我们“寻常”之人无法证实。

神传的师父不是传说里的神仙,就是那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能。如黄石公三试张良传《素书》,黄石公是入神仙谱的人,是他找的张良。神传的师父基本都是他来找你,而不是你去找他。你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做人,时刻准备着。

以《释义》的角度看第三章,刚好接第二章,继续讲如何“炼气结丹”。所以第一句话就说“这是安炉立鼎的说话”,要结丹首先需要先有“炉”,有“鼎”,安好“炉”,立好“鼎”,然后才有机会“结丹”。就如炼外丹,那也需要有个炼丹炉,有个炼丹的鼎吧。

“安炉立鼎”是为“结丹”做准备,这个准备要怎么做?第一步“不尚贤”。既然是结内丹,那么这个“安炉立鼎”肯定不在外求,在内便与身心有关,所以这里所说的一切都是发生在人身体内的,是与自己有关的。

民。

《礼·缁衣》:“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释义》第三章里,“君”指代“心”,“民”指代“身体”。

《说文》:“众萌也。”好形像啊!这不就是“民”的特征吗?初生之时,懵懵懂懂,但又生命力顽强,势不可挡。

不尚贤。

为什么要“尚”?一落到“尚”字上,就有了贤愚之别,第二章刚刚讲了"有无相生”,自然贤愚也是不二的。既然不二,那什么要“尚”?当然“不尚”。

接下来讲了对外对内如果“尚贤”会发生什么?对外“尚贤”使“民争”;对内“尚贤”“心就生人我之念”,这样都不能“静”,不“静”,“种子”不有,无法“安炉立鼎”,还哪有后面种种。

所以“惟不尚贤治之”,这里“治"的是自己因有别而起的身心反应。这样看,第二章的内容就很重要了。只有充分理解第二章,才能做到第三章里讲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