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性记录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2020-06-13  本文已影响0人  X记述人

趁早晨上班座公交+乘地铁的时间总算是把季羡林先生《谈人生》阅读完了。

该书从开篇的第一章的描述里似乎就定了内容基调,一位鬓发苍苍的老者诚恳的告诉读者希望在你们身上,一寸光阴不可轻。

第一次读老人以他的生活经历、对人对物所感所想叙述性散文,开始难以引起共鸣,心想八十多岁的老者讲得蛮有道理,就是内容枯燥,嗯... 没啥故事连贯性,读了一章放到了一边。

前两周又想起,决定再读。编辑并没有按每篇散文创作日期的先后次序编排,散文早的有1930左右的,晚的有1996前后,他是按主题分类,读得越往后越就能拼出季先生的人生际遇,字里行间的谦逊诚恳、善于自嘲、学识渊博、有趣、品德高尚;

他情感细腻入微,种睡莲由稀稀拉拉的几朵到一片一大片,再到满池漫出,两年时间精心照料,细心记录;观察瓜篇,担心小小的瓜藤承重不了一个两个三个大大的瓜的负重,到发现原来瓜藤早有战略布局真是徒有多心。

季先生大约出生于清末民国初年,在他父亲那一代有五兄弟,只有他一个季氏家的独苗,其他几位叔父都没有孩子,很是重视“独苗”教育问题,他出生农村,家境清寒,在7岁那年由家境不错的青海叔父接去了,一走就是永远,他在后来的文字里写到,听旁人道他母亲说:“要是知道这娃送走了再也回不来,我就是拼了命也是要拦住的”。光听别人转述就足够引起他的悲感交加。

先是读了私塾,后进入新式学堂,到中学,成绩一直优异,写的文章尤其受老师重视,期间也经历了日本入侵期间的混乱停课等,后参加清华北大的入学考试,收到两份邀请,再三纠结下选择了北大,北大毕业之后留校任职国语教师,他是很怕才不配位,后因生活的窘境使他鼓励自己暗嘲道:“你竟然敢请,我就敢应”。

任教两年多,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继续向前还是待在原地,最终受到家人的支持选择向前去德国留学深造,德国处于二战期间,忍受饥饿,学梵文,一边研究学术,一边教学,拿着微薄的薪资维持生计,一待就是十年。

二战结束,先是辗转波兰一年多才回到祖国。回来后经胡校长同意被聘为北大副教授,他对此已深感荣幸。后来十年浩劫期间由于公开反对北京的那位“老佛爷”被关入牛棚,一年多,出来后成为“不可接触者”,所有人见着他不敢跟他说话,远而避之。

我们世俗的眼中看起来是很骄傲的事,他的文字完全感受不到刻意炫耀之,总是淡淡的一言带过,经历苦难时,也是看不到丝毫怨气,不贪图虚名,只有爱,感恩,温柔相待的德国的教授们,相处十年的房东,爱花花树树,怀念他的老友们,平淡又真诚的叙述给人最持久的回味,先生受人尊敬总是有道理的。

关于他的经历在我的记忆中可能与书里有些许偏差,记忆总是出错,书看完有一周多了,好多细节记得模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