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他真的很努力了』真的是一句好话吗?

2018-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默默不言说

刚刚在网上看到一篇评价陈铭在最新一期《奇葩说》表现的文章——『《奇葩说》“他真的很努力”陈铭表现爆棚,但却在混淆概念』,也有了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一来是不同意这篇文章的某些观点,尽管我的专业并不是传播学,但有一些逻辑问题还是可以聊聊的;另外,我想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他真的很努力了』这句话到底是不是一句好话?

1    陈铭的表现

        文章说,陈铭表现爆棚,很有现场『表现力』。我倒觉得跟前几期相比,陈铭这次表现实在差强人意,整个过程他就用了传播学的一个理论——噪声理论——来阐述他的观点。尽管也有案例,比如他说,恋爱中的杨奇函是勇敢还是坚韧,不同评价给人带来的感觉也会不同,但也是为了让听众更好地理解这个理论。如果是讲课,这样讲没问题,可这是在《奇葩说》的舞台上!

        爱看《奇葩说》的观众都知道,在《奇葩说》打辩论,你可以讲理论,但你不能只讲理论,你最好有逻辑,但你不能只有逻辑。你需要一些别人没讲过的好段子,押上东北人打架用的『二人转』的韵,最好再来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走心的那种,观众才愿意买你的账。

        看看颜如晶,为了比赛『出卖』自己的妈,公布了自己的恋情,而且只是暗恋(颜如晶挺拼的,真心不容易);傅首尔当着老公面,说出自己开小差的对象,更不用说,她每次上场带来的搞笑而又有内涵的段子;还有键盘侠那期的陈铭,说到女儿遭键盘侠谩骂时那种委屈还有愤怒,戳中了不少人的心。

        可这一次,陈铭的噪声理论真的很单调,很无趣,听得邱晨连摇头,直说『好烦啊』。蔡康永也说,陈铭这次真的没招了。当然,最后他赢了,不过并不像蔡康永所说的那样,是陈铭很厉害(陈铭确实很厉害,只是这一期表现有点不尽人意),而是观众给了他太多的爱。

2 陈铭的论述

        聊完陈铭的表现,再来看上文提到的那篇文章是如何评价陈铭的论述的(其实表现和论述是分不开的,表现不是很好,有可能是论述出了问题)。

        文章说,陈铭的论述存在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文章先是普及了一下噪声理论,包括两个大咖:香农和德弗勒,三个元素:信息本身,传达者的传达过程以及接受者的反馈过程。然后作者说,陈铭一口咬定,『他真的很努力』不是一句好话,是信息本身有问题。

        不管陈铭有没有一口咬定,这篇文章的作者倒是一口咬定:一句话,如果组成这句话的每个成分没有歧义,是正向的、积极的,那么这句话本身就是没有歧义的、正向的、积极的。于是,他得出结论说『他真的很努力』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句话的每个句子成分都没有问题。

        然而他这样说是有问题的,这在逻辑学上犯了一个错误,叫合成谬误。我们不能把某种事物的部分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推广到该事物整体也具有这种属性,否则就犯了合成谬误。举个例子,一支球队中每个球员都很棒,并不代表这个球队就很棒。3和5都是奇数,你不能推出两者的和也是奇数。

        事实上,该文章的作者很快就打脸了。接下来他说『我恨你』这句话是好是坏是由『传播者』决定的:热恋中的人说这句话表达的是爱,名存实亡的夫妻说这句话表达的就是恨。可根据之前他的分析,一个句子的好坏取决于组成这个句子的各个成分,那『我恨你』显然不是一句好话,因为这里面的『恨』是负向的、消极的。同样一句话,一会儿说好,一会儿说坏,这是不是在打脸。

3 认知神经科学告诉你答案

        『他真的很努力了』这句话是好是坏取决于这样两个因素,一个是这句话所处的语境(或者接受者的心境),另一个是接受者如何解释这句话。后者显然依赖于前者(《奇葩说》的辩手们都忽视了这个问题,尤其陈铭,特别强调『他』这个人称代词,简直没道理)。而有了语境,接受者如何解释这句话并不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比如这个人是不是内心戏比较多,或者是不是内心脆弱,心胸狭隘),而是由安装在我们大脑里的解释器决定的。

          先来看这句话的语境。让我们回到《奇葩说》开头的短视频。

          阿英从小到大都是一个特别努力的女孩,可还是老输。小时候数学成绩很差,以至于妈妈说她,是不是脑子坏了;十八岁了,想在学校文艺汇演中当C位的阿英却连一个完整的圈都转不下来;工作后,做的策划也没有被老板采纳。其实她觉得自己挺失败的。可伴随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声音在跟阿英说,你真的很努力了。听多了,她开始纠结:『你真的很努力了』这句话是不是好话?但她听了高兴不起来倒是真的。

          上文提到陈铭的传播学解释,不管有没有人听明白,马东的一句评价似乎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好像我们这个题目有七千个字似的』(这句话对陈铭来说是不是好话?)。邱晨借势发挥,说陈铭很可怕,因为他完美地向大家演示了一个自己想太多,还希望所有人都想很多,非得把一句简单的话解释出八百个含义的形象。

          这还真冤枉了陈铭,他的问题其实不在于想太多,而在于怎么想,或者说在《奇葩说》这个舞台上应该怎么想。想太多(当然不是非七千字不可)几乎是每个人的常态,因为我们的大脑就是干这个活的,尤其是我们的左脑。大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而已,一旦有人问你或者你自己问自己,这样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的左脑就开始解释了,尽管很多时候解释不对。

          事实上,正是有了左脑的解释器装置,才使得具有多重系统,并且系统之间彼此冲突的大脑统一起来,形成意识。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一个经典实验就可以用左脑的解释器机制来解释。

          实验中,研究人员用化妆术在受试者脸上弄了一道明显的伤疤,受试者可以从镜子中看到。研究人员告诉受试者,他们要和另外一个人谈话,要求他们注意对方对伤疤表现出的任何行为反应。临到要上场谈话了,研究人员说,要为伤疤上点润肤油,以免它开裂。他一边这么做,一边趁机把伤疤抹掉了,却没有告知受试者。接着受试者去跟别人谈话,之后,研究人员询问谈话进行怎样。受试者报告说,他们遭到了可怕的对待,对方没礼貌,而且还很傲慢。甚至还拿出证据说,对方目光游离,根本不正眼瞧自己。解释器也出来帮忙推断因果:因为他们脸上有难看的伤疤。

          人们谈话时总会东张西望,平时很少有人在意,受试者却给出了另一种解读,原因是,研究人员要他们留神对方的反应,再有,他们以为自己脸上有伤疤。尽管原因有些微不足道,甚至还有错误的信息,可左脑解释器并不负责调查真相,只负责让他看到的现象有一个他认为合理的解释。   

          回到我们的辩题,『你真的很努力了』有可能是一句好话,在我怀疑自己不够努力的时候,有人跟我说,你真的很努力,这句话确实会鼓舞到我。之所以有了另一种解读,或者说,这句话有时听起来不怎么入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输了,或者正如上述实验告诉我们的那样,我只是感觉自己输了。这句话听起来就像是讽刺,像挖苦:你是真的实力不够,努力也白凑。

        这个时候,请不要说『你真的很努力了』,因为它真的很伤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