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散文随笔感悟生命散文、随笔

传统文化通俗讲:道家·老子天下第一·02-“上善若水”

2019-03-16  本文已影响9人  沙漠孤月

水是种神奇的东西,是大自然赋予生命最伟大的馈赠。

老子就把水引入道家哲学,成为至善(道)的形而上学意象。

《道德经·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虽然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也就最接近“道”。

很明显,在这里老子是以水为喻,以水喻道的本性象征。水的属性是柔顺无形,与物无争,安于卑下,因此,与老子的“道”最接近。

据科学考证,最早的生命体就是从海洋中诞生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会知道,江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摇篮。黄河、长江孕育了华夏文化,印度河、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化,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所以,天文学家考察整个宇宙,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无论哪个星球,只要有水就可能有生命存在。比如前一段科学家认为月球的另一面可能有液态水存在过,那就意味着可能有过生命。

古人崇拜水,也敬畏水,哲学家更是如此。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就以水为万物的根本。孔子也喜欢水,也曾以水为喻。他曾站在河边感慨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黄河奔涌而心生豪迈。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孔孟所代表的儒家都是讲究个人奋斗,讲究有所作为的,把人生价值定义在不懈追求上,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他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人生要激流勇进,锲而不舍。所以,他们喜欢水的动态美、澎湃美、壮阔美,倾泻不已的水流象征着拼搏奋斗的人生。他们从水之动态中感悟到生命的强劲与积极奋斗的进取精神。

老子与之不同。老子喜欢的是水的静态美,柔顺美和谦卑美。他从水的平静之中感悟到其中潜移默化蕴含的力量,领悟到“天下莫柔弱于水”和“柔弱胜刚强”的深刻哲理。

因此,同样观察水,老子与孔子从不同角度得到截然不同的真谛。孔子励志激昂,老子宁静谦卑。

那么,老子为什么以水来喻道呢?这与他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

水的秉性质朴纯净,宁静清澈,柔顺无形,谦卑就下,很是低调,这些自然属性恰恰与老子哲学理念相吻合。

老子在其《道德经》中多处提及水,以水为喻,阐释思想。他把水概括为“善地”、“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时”和“善利万物而不争”等形而上意象,都是在传达一种哲学思想,传播光辉的德性。

老子的“道”很深奥,不好理解,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味道,所以就用水这个大家都熟悉的事物来形象比喻道,通过水的秉性,让人们走进他的哲学殿堂,探究思想堂奥,认知“道”的深奥玄理。

上善若水”是个哲学命题,也是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水生于高处,却不居高不下,而是俯身下流,就于低洼之处。为什么要流向低处呢?就在于水的本性是柔顺和博大的,所以最终它能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湖海,聚集成浩瀚无垠的万顷碧波。

我们看地球仪,蓝色标志着海洋,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的面积被蔚蓝色覆盖,也就是说水在地球上占了百分之七十。所以,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地球,是一个玲珑剔透的蓝色球体,十分壮观美丽。水在这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缺少水或者没有水,那地球就会变成火星的样子,满目丘陵沙漠,荒凉而死寂。

水的博大,叫有容乃大,没有容就没有大。古人讲“宰相肚里能撑船”,是比喻宰相的肚量大。现在,我们时常调侃一个人心宽容事,不知道忧愁,就说他心像大海一样。也是这个道理。心胸宽广,自然志向高远。我们说,人有多大的心胸,就有多大的气度。

两千多年前,淮阴街头,几个混混嘲笑一个佩剑的伟岸男人说,你敢用剑刺我吗?如果不敢,那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人们一定以为这个男人会长剑出鞘,可没有。这个男人思忖片刻,便俯下身子从那混混胯下爬过。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可韩信为什么要这样隐忍呢?就在于心存大志。

水为什么容量大呢?在于处下。如果没有处下的品性,水就不会由最初的水滴形成海洋,而会像云气一样消散在空中,了无踪迹。

所以老子才会说,至善如水。谦卑就低,这是最伟大的品质,是老子“道”的具象体现。

注意,老子这里向我们传递出一个信息,一种文化,那就是“卑德”。

什么是卑德文化呢?就是以谦卑为高尚德行的文化。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谦逊的民族,谦逊表现在哪里呢?就表现在这种卑德文化上。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不是说天尊地卑,而是说天有天的品德,地有地的品德。

《周易》讲:“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这是天的品德,又说:“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厚德载物这是地的品德。

地的品德与水的品德相仿,都是博大而接纳,都是一种谦卑处下之德,只是水比地更为柔顺,更为谦卑。更契合老子关于“善(道)”的理念。

这种卑德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品行。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古汉语中好多谦辞都是表示谦卑处下的。比如称自己为不才、鄙人、在下、小弟、弟子、学生等,说他人用“令”、“高”、“上”、“大”等尊辞,如令尊、令郎、高足、大师等,总之都是推崇他人,放低自己。这便是德。

还有我们在总结工作的时候,明明是第一名,却总是说暂居前列,古人说忝在前列。“忝”是羞愧、辱没的意思。这种低姿态,就是一种卑德文化的影子。反过来,某些人自恃尊高,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以白眼示人,这种张扬是无德的表现,是鲁迅所说的“一阔脸就变”的那种人,往往被人瞧不起。

低调、谦虚,不愿张扬,是对道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也与西方文化产生较多的碰撞,中国人到外国去谋职,常常说,还可以,应该没问题吧!表面看似乎是没信心,其实是一种传统文化心理。谦虚嘛,不愿把话说得太绝对,给自己留个余地。这就是“不敢为天下先”道家思想的影响。外国人不理解,在他们的文化背景中,这样表述意味着不自信,没能力。所以常常误解中国人。外国人希望你回答,没问题、我可以做到之类的表述。

当然,这种卑德文化也有消极作用,所以,才有儒家文化的积极与张扬作为民族文化整体的另一端。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一个文化整体,儒家则提倡“敢为天下先”,一个高调一个低调,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两端。所以儒家追求声名显赫,驰骋于政治舞台,而道家却不求闻达,隐身于山林之中。这就仿佛一个要攀上最高的巅峰,一个要匿身于幽深的水底。

尽管儒道两家分属两个思想流派,但却是相互融合的、互相渗透的。他们都讲实现“德”。儒家以进取奋斗为仁德,侧重于周易乾卦那种飞龙在天的奋进精神;道家以柔顺无为为道德,侧重于坤卦那种厚德载物的博大情怀。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二者不可或缺,都是我们的人生哲学。古人也是对儒道两家兼收并蓄,互不偏颇,“外用儒术,内用黄老”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我们勉人进取时,就用儒家思想去激励拼搏奋斗,勇于争取;而劝人隐忍时,就用道家思想来引导顺应自然,懂得放弃。这与佛教思想比较接近。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地势坤当厚德载物

大家都看过《李小龙传奇》这部电视剧,这个李小龙武艺高强,性情激昂,争强好胜,高歌猛进,这是典型的儒家意识,于是他的父母、他的女朋友、他的国内外武术界好友,都一致劝他不宜过于刚烈逞强,要善于隐忍。这就是用道家或者佛家的思想意识来影响他。所以,李小龙之所以后来那样成熟,能够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就在于他具备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优秀文化素质。

总之,儒道两家都是立世做人的哲学,都蕴涵着奥妙的人生哲理,对于我们后人立身行事都大有裨益。

老子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具有博大谦卑的品德。他创造了一种道德境界。卑德文化,看似低卑,其实高尚,实际上是确立了一个精神标高。

中国传统文化很推崇龙。龙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在哪里呢?平素栖息在深水中。它即能深藏于水,又能腾飞于天。这是一个隐喻,似乎告诉我们,深藏于水犹如道家思想的柔弱,腾飞于天不啻儒家精神的刚勇。

所以,龙才可以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和文化象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