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为什么总是做不好?

2024-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林畅是个小太阳

爱因斯坦:你不能用创造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意识到:当下组织内遇到的员工言行上的问题,思维意识上的差异,已然不能靠传统的人员培养模式、方式所改变。

而应该通过一种“赋能于人、激发内驱力、参与共创”的方式,来促动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发展。

因为行为的改变,需要建立在意识觉察、心智成长以及能力建设之上。

比如说,医院里经常讲要提升员工的情商、提升员工的沟通能力。然而结果却是:口号人人知,几人能做到?


为什么医患沟通课上了不少,能力提升却没见多少?(浅见如下)

1️⃣医护人员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去学习如何哄人、如何讨好、如何礼仪周到,其本心是抗拒的,即使他不敢直接表达出来。因为这里面会涉及到一个职业认同感、职业价值感的问题,也会涉及到医护人员角色转换的问题。—— 作为患者/家属,我们在意的也不是医护人员的态度,而是态度之下所展现的对我这个人的尊重,以及对他自己专业和权威的自信。所以医护人员展现出对人的尊重,展现出对专业的自信,就够了,无需更多。

2️⃣ 医务工作者如何展现对专业的自信,以及对人的关注和尊重?

(1)用患者/家属能够听得懂的话语,为患者讲解清楚疾病和治疗思路。

(现在咱这个手指最上一节里面的骨头被别歪了,骨头裂开了。现在我们手术医生把骨头碎片都给贴回去了,还打了3根钢钉,来固定。)

(2)简单直接地给患者及其家属“安排”任务,让他配合治疗过程,让他知道疾病的治疗是双方共同的责任,而不是只要交给医护,自己就可以啥都不管了。这会是很大的隐患。

(这3天不要下床,你现在还没有适应手被固定着,而且流了血了身体也需要恢复。我给你贴的这个艾灸20分钟后就拔下来,否则会烫人。现在输的这个液不要自己调速度,否则心脏受不了。)

(3)发现并及时主动地回答患者关心的问题,安抚患者可能有的情绪。即使患者及其家属尚未问出口,只是内心焦虑担忧自责不安,甚至表现为对医护的依赖和可能会有的“责怪”。

(咱们手术很成功,看着包裹的吓人,其实不严重,一个月后拆了钢钉就好了,不影响以后干活。在这种意外事故中咱们伤的算是清的了,自己得放宽心呀。忙了大半年了,你就在这里放宽心住着,就当休息了,给自己放个假。)

(不会疼的,我们有上阵痛的药,而且咱们每天的药包、艾灸、耳朵刮痧、膏药贴这些都是活血化淤有镇痛效果的,别担心。)

3️⃣ 为什么很多医护人员无法发现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更别提去安抚了?

我认为所有需要与人交互来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都需要拥有#情绪智力,比如医护人员。

所谓情绪智力,包括四个领域:自我觉察、自我管理、社会觉察、社会管理。

一个人如果没有办法觉察和接纳自己的感受,那么他也就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更不会拥有觉察他人感受、促动他人改变的能力。

所以说,要提升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感知和回应能力,我们首先需要帮助医护人员去觉察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只有一个允许自己有情绪,并友好地回应自己需要的人。才会从心而发地去感知他人的情绪、回应他人的需要。毕竟一个不懂爱的人,也不会懂的爱人。

所以,作为医院高层,先不要去指责自己员工不会“服务”患者、不够关心患者。而是应该先去关心你的员工,先去帮助你的员工去爱自己。毕竟我们无法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他人。若是员工幸福了,自然就会患者满意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