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一张网
今天是奇葩爨陪伴你的第 315天
继续分享《阅读的方法》,今天的主题是“结网”。
书籍的世界是什么形状?
一个经典的比喻是:“书山有路勤为径。”把书当作山,必须从山脚下往高处爬,步步攀登。
下一句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把知识当作海洋,我们身处其中只是一只小船,除了往前划,别无他法。
如果读书真的是这样,那读书好像只剩下了“勤”和“苦”。
1923年,清华大学的几位同学即将赴美留学,怕被中国的学问圈落下,就找胡适先生开一张国学书单,胡适先生给他们开了一张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里面有184种书,有些书分为几十上百册,加起来这个书单有上千册书了。
梁启超先生看到这个书单,毫不留情的批评说,这是“把应读书和应备书混为一谈”。这“不是个人读书最低限度,却是私人及公共机关小图书馆之最低限度”。并且书那么贵,看完谈何容易。
胡适先生也不是在炫耀自己的学问,而是他希望有海量的读书作为基础,再步步攀登。
但这样确实会让人打退堂鼓,读书真的要这么辛苦吗?
胡适小的时候,偶然翻到一本残破的《水浒传》,迅速读完,不解渴,就去借其余部分,结果《水浒传》没借到,反而借到了一套《三国演义》。从此他就读了很多小书,偶然又读到了日本的政治小说,又为他打开了读外国书的门,他自己也没有按照自己的“最低限度书目”阅读,反而通过一本本书的链接,成为了大学问家。
人的阅读兴趣,都是被一个偶然的机缘激发起来的。
每一本书,都会通向更多别的书,他们既是目的,也是道路;既是道路,也是路标。
原来,知识的的世界不是一座由低到高的山峰,而是一张网,从一个节点可以随意跳转到另一个节点,每一本书都和无数的书关联,在此地碰上的,在别处仍可重逢,在此时错过的,在彼时仍可偶遇。
为了更好的进入知识的网,我们需要找到那些枢纽,也就是优秀阅读者,他们博览群书,已经帮我们筛选好了书单。
何帆老师说过:“一般来说,一流作家的三流作品也比三流作家的一流作品更好。“他们的写作水平在“金钱“以上,不会辜负你的期待,浪费你的时间。他们的书不仅是读物,而是我们通向前沿和经典的瞭望台。
那我们只看这些人的推荐,会不会被打乱阅读节奏,迷失自我?
余华对于这个问题有一番精彩的回答:“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影响,就好比是阳光对树木的影响。是一样的,但重要的是,树木在接受阳光的营养,它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成长。不要害怕被影响,所有的影响,只会让你越来越像你自己,而不是像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