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日均作两千首诗”,“没夸大宣传”,你怎么看?
如何看待16岁女孩「日均作三百首词牌两千首诗」,其父回应称「没夸大宣传」?
7月15日,据澎湃新闻报道,16岁女孩日均能写300首词牌、2000首诗、15000字小说,还在2年间出版了三本书。
小小年纪已是一家杂志社“记者”和新闻网站区域运营中心的负责人。她还辗转多地进行演讲,聚光灯下,举手投足间显示出了不同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老成。
7月14日晚,澎湃新闻联系到岑某诺的父亲岑刚灿,他表示刊载女儿作品的那几本读物均非公开出版,同时也已注意到网络上对女儿的议论。岑刚灿坚称,相关宣传并无夸大成分,女儿的写作能力都是真实的,她还是一家名为“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的记者,据其表示这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媒体。
经澎湃新闻记者查询核实,“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的网站未在内地通信管理部门备案。岑刚灿称,“不管别人怎么议论,都要走好自己的路,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夸大。我给孩子的引导是差异化的,可以不走平常路线。以前她天真烂漫,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世界级的人物,我也支持。但我希望孩子一定是感恩、孝顺的,对社会有贡献、有付出的。”
这个新闻昨天就看到了。作为一个自认为在写诗这个领域还算有比较深的自我认知的人,这种写诗速度,我是做不到。
但是我不惊奇,也不羡慕。
放个卫星嘛,谁不会呢?咱们半个世纪前不就“亩产万斤”了吗?为什么在当时没有人出来指责、推翻呢?
而到今天一个小孩子和父亲合伙吹的牛皮就值得大家来口诛笔伐?
为什么没什么正经批判
真正的诗人和学者其实对这种新闻和“乱象”是视而不见的。
并不是说自身有多高明而看不起这种夸大其实的造星现象,而是学问大了,见识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所以你看不论网络上炒得多热,批判得有多凶狠,有没有正儿八经的搞学问、搞诗歌的人出来凑热闹?
人家嫌丢不起这人。
这说明了一个更深层的原因——这个社会的认识、价值观是正确的。
知识分子要起到的作用,是在整个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走偏的时候出来大声疾呼,死而后已。像在大鸣大放、疯狂十年中,虽然有很多人(不仅仅是文化人)低下头、屈服于拳头,但是有更多的知识分子站了出来,以死抗争——相对来说,普通人就少了太多。
我们只看到那些卑微的、脊梁被打断的文人代表,因为他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怕死而同流合污而兴奋,间接证明无知者疯狂的正确性,却不愿意看到更多文人死守着自己的底线,为惊醒众人、呼唤正义失去了生命。
文人的价值凸显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混乱,需要正本清源的环境之下,格外鲜明。
为什么现在没有这些人?因为大多数人的三观是正的。
像这种吹牛翻车的小孩一出来,便满社会的嘲讽和思考,这说明大众的基础意识并没有盲目,并没有像传销下线一样失心疯——看小女孩的演讲套路,不正是各种成功学的演讲套路吗?
正因为大众的智识已开,一个正常的人都会看出她那些称号的虚假性,她那些创作速度的瞎扯性,社会大流对她充满了嘲笑,那么真正搞诗歌的人是没有必要站出来说什么的,如果大众都来追捧她,才需要知识分子出来发表正确意见并“一锤定音”。
而我出来回答这个问题,一是因为被邀请,二是因为本人不认为自己是专业的诗人或知识分子。我只是个诗词爱好者,而且诗词相关热点太少了,难得出点热闹——一个现实主义者罢了。
但我也觉得这并没什么大不了的。
她的其他称号、成绩,各位火眼金睛自去辨别。
她的成熟风格,我倒觉得正常,我记得有年某个地方的选美活动(西方的),有个选手让我惊为天人,因为也才十四岁,却有着标准的模特台风和身材。现在的世界发育太快,因人而异,何况古人十四岁成亲的也不少,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只说说她一天写诗两千首这个事。
这是不是吹牛?
大家认为肯定是。毕竟这个事情是风暴之眼。
但是根据核实,说是这小孩参加了个什么学校的考核,确实在一天之内完成了2000首诗的创作——内容我们先不管,但是这个事情是不虚的,也就是她把这个事情作为她的荣耀印在书上的原因。
这个怎么说呢?就好像咱们说工况下我的车子油耗百公里5个油。能不能做到?在绝对条件下是可以做到的,然后厂家就在报告上写上这个油耗。哪怕只是跑到过一次低油耗,我们就不能认为他造假——因为他会标上“在极限工况下”。
而这小女孩把在“极限工况下”的条件去掉,以在考核中(考核的资质、条件无所谓,反正假设完美就行)万幸拿到的一次成绩作为标准水平给拿出来炫耀。
这就有些投机取巧了。
如果在简介里这么说:“在某学校举办的二十四小时写诗比赛中,完成了两千首作品”,喷的人至少就会少一半。
而她现在这种处理方法,就会让人以为她每天写二千首诗是个常态。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的。
做人切忌不老实,因为这世界上聪明人太多了。
有没有可能在一天内完成两千首诗?
光从写诗的角度来说,这是可以完成的。
关键是你认为什么是诗?
从最松散的现代诗规则角度来说,什么不可以是诗?
我就举个最著名的例子吧。北岛的《生活》:
网
这一个字,你说是不是诗?天下人大多认为是诗,写赏析评判并褒扬夸赞的可不在少数。
那按这个写法,一天2000首有何难度?咱们拿着新华字典一路抄下来就是了。
《生活》:
滚
《日子》:
混
《岁月》:
难
这种诗,一天2000首,不是轻轻松松?一个字难想了,就两个字,大不了三个字。作为一个日输出万字的网文写手,一天2000首,那真的还有点低估写作能力了。
所以这个笑话好笑吗?不好笑。
这根本不是有没有时间写、有没有精力写的问题,而是作为当代人对“诗”的认知问题。
在普通人眼中,这其实不是诗。
诗是有节奏感的韵文,是言志抒情的文学载体——不分古今中外。
在文言文诗词中,因为格式的规范,我们很容易判断什么是诗,什么是词,什么是散曲,什么是说,什么是赋。而近现代白话文顶替文言文成为记录体,彻底混淆了诗歌方面的文学界限,让各种奇形怪状的实验体得以登堂入室,为垃圾作品自称为“诗”找到了借口。
这是大众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因为古代记载体文言文的不方便沟通,现代白话文才从口语上升为文学记录体,也就是文学表现体。
我们能判断出演讲稿和聊天之间的区别,但是这其中的界限是模糊的,不分明的。
在古代文言文和白话之间的界限是清楚的:谁都不会在生活中“之乎者也”。我们只要一看到“之乎者也”,就知道这是用来记录的文言文格式。一看到有节奏的韵文模式,就会明白这是用来吟诵甚至歌唱的诗词。
可是到了今天,一段短小文字放在你面前,你能肯定它是什么吗?可能是俳句,也可能是段子,也可能就是金句,也可能是名人名言,但是又可以用来唱,我们又勉强可以称之为诗,甚至也可以说是小散文。
没有标准的混乱
因为文学体裁发展到界限模糊,特别是普通文学爱好者无法加以清晰鉴别,所以什么都变成了“诗”,谁都可以自称“诗人”。
我们看几首这女孩子的作品,就会发现根本就没有掌握诗作为节奏韵文的原则,只是在外形上像诗。至于内容,是个人化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去评判。
《咏鹅》幼稚吗?可它就是好诗。
我们看诗是否为诗,并不以内容为标准,内容只是划分诗歌好坏的标准。
所以在我看来,能看到的这几首根本不是诗。那一天写一万字,就好像说话一样,一点也不稀奇。
北岛的《生活》为什么会被认为是诗,那是建立在他以大量有名的,得到诗歌界认同的作品为自己打下了“大诗人”名号的基础上。
普通人出于对他整体水平的认同,才会认为他这首作品是“诗”。
其实在写诗的人看来,他这首一字诗和乌青体,梨花体,幼儿园体没有区别,都是诗歌发展路上的寻路作品。
有意义,但并不是真正的诗。
发展到现在,除了他的名人效应之外,还有谁写过一字诗?我前面写的那几首一字诗,要是真发出来,保证被嘲笑是垃圾。
所以,《生活》其实也不是诗。一个字,押韵无从讲起,更是没有节奏感,算是哪门子吟诵体?
至于其他人对他的赞扬、褒奖、赏析,大都是出于对北岛身份的认可,导致思维中的自我想象,强行和作品联系理解。
也就是说,大诗人写的肯定是诗,我一定转着弯都要理解,然后写出读后感表示读懂了,我就上升到大诗人一样的理解层次了。
说到底,自我认同拔高而已。
附庸风雅的浅层认识?
回到这个小女孩的这些简介上来。
她因为父亲或者周围的人给了她一个错误的对诗的认识(这种吹捧比比皆是),误以为别人对自己的客气是真的夸奖,当然觉得自己牛皮哄哄,下笔皆文采,打字吐蕙兰,每个句子都能称作诗。
那么日写2000首,当然就是日常操作,没有夸大了。
有朋友说最可怕的是这些人连自己都骗,骗得自己都相信了。
其实他们的水平,还未必到了这种能骗人的境界。我倒愿意相信她的父亲、这个小女孩是真的以为这些作品就是“诗”,因为要骗人,哪怕是骗自己,也得先搞懂基本原则才能忽悠人才行。
就好像那些国学大师、风水先生,为什么能忽悠人,因为来不来说两句,不会随随便便就露怯,除非是遇上了真大师——这种人非常多,假大师多,都在外面晃荡,而真大师一般根本没兴趣理会他们,甚至连戳破他们都觉得没有意义——也造成了假大师的市场广阔。
像这小女孩这种笑话,其实也没有什么批判价值,作为一个这么多品牌创始人身份、演讲者、成功学小导师,你让她去真正搞懂什么是“诗”,是不可能的。
浮躁的人是不可能静下心来,哪怕是搞懂什么是诗。
太明显的错误,智商分层器
从成人的角度想,这样的简历之所以写出来,未必是这孩子的本意。
这会不会是和福建电话骗子故意用带口音的普通话来鉴别接到电话的人是否会上当一样?
因为只要你不傻,你就会发现问题。
这种极其容易发现的常识问题,实际上就是智商分层器。
如果你连这么明显的问题都看不出来,还相信她身上的光环,那么恭喜你,自然是她成功学课程的合格韭菜。
而只要你有那么一点点怀疑,她和她的团队就像电话骗子一样直接挂了你的电话,寻找下一个低智商的韭菜。
网络上不是也有很多人以取笑这些骗子为乐吗?那是你有这个鉴别能力,每年被骗的有多少啊?他们所瞄准的就是那些韭菜,根本就不在乎你对他的取笑和鄙视。
看这个女孩和她父亲的团队,打出这样的身份和简介,有可能也是起着这么个作用。
每年听讲课、演讲的那么多,醒悟的,曝光的那么多,可还是有人源源不断地往里面跳,并且跟着一起鼓掌、跳舞,加入日写诗2000首“优秀人才”领导的团队,一起发着暴富的梦。
希望是想多了吧,可是看这相关资料,着实有些像。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也就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自取其辱。
要么就是真没眼界,要么就是另有所图。
网民批得再多,也只不过是在她的韭菜鉴别器(日写2000首)下的大数据,被分类了而已。
相信其他的谎言,转而对违背常识说法都笃信的那些人,才是他们的真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