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魔鬼》:托尔斯泰看情欲与CBT视角

2019-01-12  本文已影响5人  志毅01

《魔鬼》是托尔斯泰晚年思考情欲的中篇小说。青年地主叶甫根尼在继承了父亲乡间田产后一头扎进乡村事业生活,但就是一个人略感到寂寞。为了解决身体的需求,因为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适当的放纵情欲有益身心。本着有益身心的目的,叶甫根尼通过牵线搭桥结识了一位专营此道的农妇斯捷潘妮达。叶甫根尼在婚后断绝了与农妇斯捷潘妮达的关系。然而因为种种机缘,斯捷潘妮达重新出现在了叶甫根尼的视野中,她的出现重新唤起了叶甫根尼心中无法平息的狂乱情欲。他越想控制越无法控制自己,最终他走向了一个毁灭性的关头:要么杀死自己,要么杀死引起自己痛苦的根源。托尔斯泰为小说设计了两个结局,结局一种叶甫根尼举枪自尽,结局二中他杀死了斯捷潘妮达。叶甫根尼的一切行为都恰如其分的符合社会潮流对一位贵族青年的期许,直到他不堪情欲与道德折磨,做出了极端举动。托尔斯泰写到,叶甫根尼疯了吗?恰恰相反,他是我们当中最为正常的人。不正常的是那些良心被蒙蔽而麻木不仁的人。

托尔斯泰在这篇小说里重点讨论了情欲,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选择,也是农妇斯捷潘妮达的选择是乐于放纵自己沉溺于情欲之中,做出不道德的下流之事。当时的人觉得纵情欲望有益身心,如果禁欲恐怕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叶甫根尼选择了另外一种态度,他持有强烈的道德感,他认为自己不能被情欲所魅惑,应当在婚后忠贞于妻子。然而他控制不住自己每次见到斯捷潘妮达后的生理冲动,他为此感到害怕暴怒绝望。最终他无法走出这种剧烈的心理冲突,因此选择了极端的结局。

情欲是我们所有人都绕不开的话题,之所以有禁欲一词,也就是因为情欲来之波涛汹涌让人害怕到无力招架。然而人类的本性,是越压抑的越会反弹的厉害,因此强制禁欲从来行不通,维多利亚的禁欲造成了地下文学的盛兴。即便到今天,提起情欲,每个人心头都会涌起一种奇异隐秘的暖流。但是,这种混合着羞耻感的东西没有人愿意当众讨论,更不会愿意坦白自己的心路历程。所以我才会非常的钦佩托尔斯泰的坦白与大胆,竟然这么事无巨细的讨论了每个人都避之不及的被不合时宜的情欲冲昏头脑后怎么办的话题。

辛亏辛亏,我们生活在21世纪,社会的教条没有这么多,科学对于心理的研究也进步了不少。我们如今会知道,所谓的“情欲”这个词,对于我们生理来说,是大脑多巴胺的瞬间大量分泌,我们会知道多巴胺会给人带来暴乱的狂吸,如同吸毒带给人的快感。我们同样会知道,多巴胺在血液中的浓度渐渐退去的时刻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所以戒毒才会这么痛苦,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被情欲所控制。我们如今也知道,相对于多巴胺的暴乱激情,细水长流的亲密关系会使人分泌出内啡肽这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对于提高人的免疫力保护人的心血管具有很高的作用。所以我们知道我们要寻找的是没有那么刺激狂乱而是长久稳定幸福的亲密关系。

但是即便知道了以上这么多,我们还是绕不过去本能的生理化学反应。下面我想借用现代心理学中CBT(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认知行为治疗)视角来试着分析看看托尔斯泰与我们看待情欲的不同。

事实层面:托尔斯泰与我们同样面临着情欲袭来的瞬间,生理感到一种躁动,无法控制

信念层面:托尔斯泰认为一个道德的人,必须是能够控制自己情欲的人,不能随意被任何人吸引;而我们认为,一个正常的人,既不是道德完美的人,也不是道德堕落的人,控制不住情欲是难免的

情绪和行为层面:托尔斯泰认为控制不住情欲是不道德不能接受的,因此产生对自己愤怒的情绪,而无法调和内心的剧烈冲突,最终做出了伤害自己或是伤害别人的行为;而我们也会经历心理冲突,但关键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因此重要的是不因为情欲而造成对自己活着他人的伤害。我们会有其他的很多方式去排解压力。而情欲如同很多东西,越压抑越爆发,如果不压抑,过阵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吸引力。

因此,如果我们放弃对自己道德完美的幻想,但不放弃做一个感情成熟的人的努力,我们无法一蹴而就的宣布自己从此对情欲免疫,我们可能时时会遭遇这种挑战,但是我们也会知道,这种困难是存在的,但也没有那么大不了,我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也有能力不伤害别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