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识》14
十行采集:需要协调:
1.“经济学免责声明”:经济学往往会令你与友侪产生不可逆的观念隔阂,你事前要有思想准备,事后要有敷衍对策,由此产生的代价,经济学概不负责。
2.学懂经济学的人,其言论常常给外人以“不近人情”的感觉,虽然他所具备的“人情”,与那些喜欢把“终极关怀”挂在嘴边的人相比,其实分不出高下。
3.经济学是研究“事与愿违”规律的学科。很多政策建议,其用意是善良的,但经济学的作用,恰恰是指出这些善良建议所带来的恶果。
4.亚当·斯密眼中的人性结构:
首先,人是自私自利的。
其次,人又是具有同情的天性的,周围的人的痛苦和快乐,会根据远近亲疏,不同程度地转化为自己的痛苦和快乐。
这样,一个始终以自私为依归的人,就会在两个不同领域内,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来谋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
斯密始终坚持“自私”的主线。他先在《道德情操论》中考察“同情心生效”的私人领域,然后在《国富论》中考察“同情心失效”的公共领域。
5.斯密指出,有些人会为了崇高的目标,作出巨大的个人牺牲,但他们并不是在爱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而是因为他们在爱自己的优点。这种为理想而献身的行为,也没有超出自私的范畴。
6.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慈善。
既然人们需要互相依赖,但每个人的爱心又只能波及极其有限的范围,那么就只能靠市场的力量,才能抵消仁慈和爱心的脆弱和偏颇,才能使那些不被注意的、不受欢迎的、未被热爱的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7.行善当然要讲效果。以有限的时间、金钱和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行善者的同情心,就是效率的标准。
8.行善的效率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
•往往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
•当地政府的管治。
•永久和官办的慈善体系会自动制造贫困。
9.人是会对政策和制度做自适应的。
只要慈善体系对穷人给予无条件的捐助,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变成接受捐助的穷人。
10.解决之道,就是让捐助者和行善者以自愿的民间方式结合,以相互竞争的方式来提高行善的效率,达到以有限资源最大程度地扶贫除弱的目标。
11.企业家必须造福他人,造福他人才能挣钱。企业家必须挣钱,挣钱才能生存。
12.成功人士可以不再回报社会。成功人士开工厂,办商店,雇工人,搞发明,投机套利,承担风险,传递信息……他们并没有亏欠社会;相反,他们已经对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行精华:
经济学是研究“事与愿违”规律的学科。
亚当·斯密的人性结构:首先,人是自私自利的。其次,人又是具有同情的天性的。
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慈善。只能靠市场力量,才能抵消仁慈和爱心的脆弱和偏颇。
触动,反思,改变:
1.经济学就像你身边的一个冷静而沉默的老朋友,在你冲动随性时,他不会被你感染,而是会用即时的行动和滞后结果,告诉你这样选择是对是错。
由于他总是沉默,我们常常会忘记他的存在,于是曾经犯过的错会一再重复。
2.很认同亚当·斯密的二重人性结构,自私导致了交易产生;而同情使得人群会被感染,从而促进了经济大规模发展。
3.遵循经济学原理,促进经济交流,带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才能持续实现慈善的效果。毕竟规律治理比人治更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