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小记27/28(28/09)||战国时期之屈原行吟沉江
到了战国末期,楚国屡战屡败,失地又折兵,国力大大变弱了。
秦国为了及早吞并楚国,假意约楚怀王到武关会盟,只要楚怀王答应两国联烟,就可以言归于好。
楚怀王接到信后,既怕秦国,又觉得秦人可亲,他自欺欺人打算赴约。这时屈原只是一个三闾大夫,已经失去朝政的地位。他见怀王要去秦国,不得不挺身而出,谏阻怀王说:“秦国如虎狼一般,这次邀请大王,定不怀好,大王不宜再前往。”
可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怕激怒秦人失掉亲善的机会,谒力怂恿楚怀王答应秦人的要求。楚怀王听信了子兰的话,离开楚国赴约秦国。楚怀王一进武关,秦国伏兵立即封锁了关口,断了楚怀王归国的后路,把楚怀王作为人质,要求楚国让土地。楚怀王到这时方知秦人确是虎狼,他拒绝秦的要求,又冒险逃走,但仍旧落入秦人手中,后病死在秦国。
公元前298年,楚怀王之子顷王即位,完全屈从于秦国。屈原与惑君误国的亲秦派的斗争更加激烈
了。亲秦派为了彻底扫除障碍,多次在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听了勃然大器,把屈原革职流放。
屈原在流放的日子里,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佩一把闪亮的长剑,终日在庭湖滨徘徊吟咏。虽然他形神憔悴,但那双锐利的眼睛,仍然炯炯有神。他忧虑着濒临灭亡的楚国,一边望着北方的国都一一郢都,一边不断地吟咏出感情炽烈的诗句,歌领祖国美好的河山与悠久的历史,揭露贵族统治集团的污浊与黑暗,倾吐心中的不平。
一天,面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漫无目的地来到罗江畔。嘴唇翕动着,悲伤地吟咏着诗句,用以抒发他的优国优民之思。
屈原被流放到这里,是家喻户晓的事了,不少人都认识他。这时,江边有一个渔夫,见到屈原便说:“您不就是朝廷的三闾大夫吗?怎么落到这种地步呢?”
屈原愤愤不平地说:“因为举世都混浊,只有我才清白,大家都喝醉了酒,唯有我才清醒,我就被流放到这儿来了。”
渔夫不以为然地说:“既然举世都混浊,你为什么不随波浊流而推波助澜呢?大家都喝醉了酒,那你何以独自清醒呢?世道既已如此,何必一人与众不同而致使自己被放逐呢?”
听到这里,屈原的脸色沉下来,他反驳说:“我听说过,刚刚洗过头的人,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抖。我宁愿投人大江,葬身鱼腹,也绝不容忍那混浊的世道污染了自己。”
屈原说完,昂首而去。他回到自己的破屋里,写下他的绝命词《怀沙》,然后来到汩罗江边,抱着一块大石头,再一次地向郢都的方向凝望着,然后向激流跳去。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这样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这天,是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
后世端午节的由来,也有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说法。总得来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所以端午现在不说节日快乐,都会说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