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
200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一位叫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青年教师,推出一个名为《积极心理学》的公开课后,很快风靡哈佛,此门课程被称为“哈佛大学幸福课”,并成为哈佛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 选修此门课程的哈佛学生超过总人数的20% ,其中23%的哈佛学生向学校教学委员会反馈,这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沙哈尔博士也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每学期选课人数最多的教授。此后,沙哈尔博士根据课程内容,写了《幸福的方法》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幸福的真相,生活得更为幸福。
其实,对幸福的追求和探索是每个人都心向往之的,但是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未随之提升。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在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前,让我们先对比四种人生模式,看一看你属于以下哪一种。
一、 四种人生模式
在书中,沙哈尔博士把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比喻成四类汉堡模型,分别是:
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和感悟幸福型。享乐主义型的人生格言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只看重眼前的快乐,却以未来作为代价,忽视自己行为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
与享乐主义型相反的人是忙碌奔波型,他们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这类人认为此刻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幸福的必经之路。
虚无主义型的人则是对人生丧失了希望和热情,他们既不享受眼下的快乐,对未来也不抱任何希望,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是一种最糟糕的人生态度。
而最佳汉堡模式就是感悟幸福型,这类人生活幸福美满,能够平衡当下和未来的收益,既能享受眼下所做之事,也能为未来的长远考虑。
二、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大部分人活得不开心,他们沮丧压力重重,只是在努力追求好成绩,升职加薪,在追求这些目标中,很少能体会到内心的真正快乐。 真正的幸福不应该是绝对不掺杂负面情绪,而是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真实的体验那些负面情绪,与之共处。幸福是一个需要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可以终结的句点。
沙哈尔博士认为:幸福=快乐+意义。两种价值,缺一不可。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利益。意义则来自目标,属于未来利益。情感上的愉悦,自然会让人心生快乐之感,是人们内心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在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前行,很少被愤怒和内疚等的负面情绪所控制。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点点滴滴,并不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
然而,人生仅仅拥有愉悦的情感和体验积极的情绪就能获得幸福么?沙哈尔博士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幸福不只是快感,更需要这种愉悦感的来源以及它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有意义的事即使价值再小,也比无意义的事有价值。
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类是有灵性的,灵性就是“真切地感受到事情的意义”。想让生活充满意义,我们自然会想到设立目标,然而比目标更为重要的是目标感。目标感就是让我们从内心真正感到有意义的目标,这个目标是自发的,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符合自身的价值观和爱好,而非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
比如,如果你只是为了实现父母的心愿,而设置考取北大或清华的目标;为了符合社会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而设立努力工作不断加薪升职的目标,那么当这些目标实现后,你会感到空虚失落,而非心满意足。
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不是金钱、名誉、声望和权利,而应该是幸福。我们常说的幸福感,是衡量人生成就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所有目标中的最终目标。
三、如何增加幸福感?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一些可以增加幸福感的方法,在此我列出3种与你分享。
01. 感恩日记
每天在入睡前,写下5件让你因感恩而快乐的事,大事小事都可以,从完成一项工作到一个有创意的想法,从品尝一顿美食到与一位好友聊天。
在每一次书写时,想象当时的体验和感受。把感恩当成一种习惯,我们就会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刻,而不是把他们当成是理所当然。
02. 仁爱冥想
让自己进入一个平静的状态,回想下你曾经善待他人的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成就感。用心灵的眼睛,对视那个人感激的目光,认真体会那种感受,让它具体化。现在想象一件未来的事,比如和朋友分享快乐,给爱人买花,陪孩子读书,体会你所能感受到的深度幸福感。
03. 简化生活
写下过去一两周内做过的事,然后回答以下问题:我可以简化哪些部分?我可以放弃做哪些事?我是否可以减少工作中的会议?我是否对一些可以说“不”的事情说了“好”。学会在那些能带给你快乐和意义感的事情上,倾注最大的注意力和努力,比如和家人相处,园艺,花艺,阅读,电影,绘画等。
幸福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幸福的人生态度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需要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快乐且有意义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