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上,当着皇帝,大臣们集体群殴锦衣卫。

2023-05-29  本文已影响0人  暖暖空间

1449年,在皇宫大殿之上,突然一人冲出队列,疯了似的抓住,锦衣卫马顺的头发,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王八拳。不仅如此,他还张大嘴,咬掉了马顺脸上的一块肉。

这只是刚刚开始,在他的带领下,大臣们竟蜂拥而动,没有皇帝的命令,对马顺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群臣,竟然瞬间变成饿狼,卷起官服,丢掉帽子,纷纷上前殴打马顺。

代理皇帝朱祁钰,吓得目瞪口呆,眼看马顺被打成了人肉馅饼。

大臣甚至忘记了君臣之仪,有的大臣竟然指着皇帝,让他交出太监王振的同党。

此时,朱祁钰吓得浑身冰凉,竟然说不出一句话。

还是他身边的小太监金英,懂得随机应变,他命人将王振的党羽,王贵和王长随带来。

这2人被人连拉带拽拖来,被一脚踹进大殿,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一群衣冠不整,如狼似虎的大臣围住,雨点般的拳脚,就砸了下来。

转眼间,他们和马顺一样,就变成了血肉模糊的尸体。

后来,这3具尸体,还被挂到了东门城外,百姓们看到后怒火中烧,对他们的尸体,又是一顿狂揍。

这真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

那么,王振是谁?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群情激奋,乃至连他身边的人,都如此憎恨?

这,还得从头说起。

王振,是明英宗朱祁镇,身边头号大太监。表面上,他是朱祁镇的奴才;实际上,他做的了朱祁镇的主。

王振,原是一个教不好书的学官,因为犯了错,净身做了宦官。

他虽然做学官时,学识水平一般。可是,到了宦官这个群体,他却成了鹤立鸡群的人。

因为,曾饱读过诗书,被明宣宗朱瞻基看中,赐给了儿子朱祁镇,教导他读书。

可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决定,将大明朝推到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年仅8岁,这孩子是个尊师重道的主儿,对老师王振,那可是尊敬有加。

每次见到王振,朱祁镇都会像小学生,见到老夫子一样,站起身来,恭恭敬敬行礼,并道一声:“王先生好。”

大臣们见皇帝如此,更是上行下效,都尊“王太监”一声“王先生”。

有的人,为了巴结他,竟然认他为王爸爸。当街遇到,就会滚鞍下马,对他行跪拜之礼。

有个叫王祐的人,为了巴结他,更是把下巴,刮得油光水滑。

有一天,王振见到他,奇怪的问:“大臣们都有蓄须的习惯,你怎么没有胡须?”

这位王祐先生,恬不知耻的说:“爸爸没有胡须,儿子怎么敢留?”哄的王振,哈哈大笑。

之前,只是一些逢迎之人对他跪拜,后来竟带得文武百官,纷纷效仿。

久而久之,王振就开始气焰嚣张起来。

朱元璋在世时,曾在宫门口立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这样一个铁碑。

然而,王振看着碍眼,竟然命人将这碑移走。

事情做完后,大家竟然选择集体沉默,没有一人敢提及此事。

从此,王振的胆子越发大了,他越来越有太上皇的风范。

文武百官,但凡有不孝敬他,令他看不顺眼的,通通被送到锦衣卫的诏狱,去受那非人的刑罚。

就是这样一个太监,他却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抱负:他想“横刀立马,扬威天下”。

有一次,瓦剌首领“也先”,向明朝进贡时,忘记了行贿王振,引起了他的不满。

没想到,王振竟借此机会,向瓦剌挑起战争,他想要在战争中,实现他可笑的抱负。

随后,14岁的皇帝朱祁镇,在老师王振的怂恿下,不仅带走了20万主力军,还带走了众多文武大臣,御驾亲征去征讨瓦剌。

他将朝中大事,暂时托付给了弟弟朱祁钰。

结果,在土木堡一战中,不仅全军覆没,就连朱祁镇也下落不明。

当然,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

君主没了,大臣精英没了,主力军也没了。

一时间,国将不国,危在旦夕。山河摇摇欲坠,百姓陷入水深火热。

这个罪魁祸首,非王振莫属。

这才有了“朝堂群殴事件”,群臣们如疯了一般,想要碾死这些祸国殃民的臭虫。

好在,此时于谦挺身而出,拉住企图逃跑的朱祁钰,为百官正名:“王振祸国殃民,余党也是罪该万死,请您下令百官无罪!”

代理皇帝朱祁钰,这才恢复正常,他肯定了群臣的做法,并下令:“将王振的侄子王山,缉拿归案,处凌迟处死之刑!”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其实,明朝由盛到衰,就是被王振这个太监,带偏了轨道。

归根结底,却坏在明宣宗朱瞻基,没有为儿子朱祁镇,选一个好的领路人。

一个8岁的孩子长到14岁,全程被王振这样一个,学识不高、品行不端的人教导长大,自身品行没有长歪,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在这场战役中,温室里的花朵朱祁镇,实实在在在地败掉了家底,他也是难辞其咎。

可见,为孩子选好人生导师,为孩子成长投资,比单纯留给孩子巨额财富,要重要得多。

资料来源:《明朝那些事儿》《明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