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睡的艺术(No.80)
01
世界什么时候会突然变安静?你的娃睡着时。
相信当父母的都有这种体会,如按下快进键的孩子终于慢了下来,眼睛盯着一个地方,身体也不再乱扭,前一秒还和你说着不着边际的话,下一秒突然不理你了,呼吸变得悠长而均匀,你就知道,今天的带娃活动,终于可以喊咔了。
任你电量再足,也抗不过熬夜经验丰富的爹妈。窃笑中,翻两页书,看几眼综艺节目,带着能一觉睡到天亮的希冀睡着。结果,还是在三更半夜,被方向飘忽的肉脚踹醒。
「喝奶,没喝够,一起冲,爸爸抱,不是这样抱,找奶奶,去奶奶床,这里不舒服,要睡大枕头,不是这个枕头......」我一边欣喜果爷智力有了发育,可以想到这么多折腾爸妈的理由,一边火冒三丈,心疼我那被打断的美梦。
当人生气的时候,真的会有股真气从丹田直冲头顶,怒发冲冠这个词并没有夸张。
找奶奶去吧。奶奶是果冻睡眠杀手锏,果冻一有翻动,奶奶大手就会拍上,蹬开的被子重新盖好,哪里痒就给挠挠......只要有需求,哪怕无理,奶奶也能办到,果爷表示很满意,册封奶奶为哄睡大臣。
不像我和果冻妈那么不争气,除非翻滚下床,其他一概假装不知道。次数多了以后,果冻睡觉不喜欢翻我和果冻妈牌子,「我要和奶奶睡,爸爸走掉。」「喳,那臣先退下。」我略表一番惋惜,然后该干嘛干嘛去了。
问题是,奶奶这身体根本扛不住,白天带娃夜里哄睡,几番折腾,血压飙升,降压药都失效了。
02
春节过后,我和果冻妈一商量,决定要扭转这个局面,重新夺回果爷的宠爱,承担起哄睡的责任。
如果规矩一开始不立好,等习惯养成再提要求,对孩子来说,这些规则就是束缚、禁止,执行时必然遭到哭闹和反抗,如果规矩面前,孩子一哭闹,家长因心疼或不耐烦而屈服,更是错上加错。
有了这个觉悟,对果冻一开始半夜找奶奶的要求,我们表现得很强硬。
果爷惯例在半夜醒来,骗完奶喝,直接说「去奶奶床」,我斗胆说句「今天果冻就和爸爸妈妈睡啦」。果然,果爷没想到我竟敢忤逆,愤怒的大哭起来。「要奶奶...哇哇...和奶奶睡...哇哇......」
「果冻,你好好说,你这样一边哭一边说,我们根本听不懂啊。」我诱导果爷止住哭泣。「爸爸,要奶奶。」果冻把音量调小,探着头尽量清晰地说。果冻毕竟2岁2个月了,我们有了沟通的余地。
「但是奶奶不舒服,要睡觉啊,天亮才能和你玩。」果冻:哇哇哇......
果冻妈一个鹞子翻身,从旁助攻:「憋哭了,越哭越不准去。」果冻哭得更凶了,「不要妈妈,哇哇......」
「果冻伤心难过了,哭吧,哭一会,爸爸陪着你呢,」我抱着果冻,一边轻拍一边继续说:「等天亮我们就去找奶奶啦。」在屋里踱步,就是没有出门。
倔强的果冻继续哭,挣扎要出门,僵持了一阵,我稍微让步:「我们出去看看,天还黑呢,爷爷奶奶在睡觉,出去我们不哭,不要吵醒他们好不好?」「好。」果冻此时已完全清醒,抽泣着答应了我。
我抱着果冻出卧室转了一圈,爷爷奶奶非常配合,都假装睡着。果冻也信守诺言,没有继续哭泣。回到卧室,也许是哭累了,果冻趴在我肩头,安静了一会,睡着了。
第一场战役,耗时近1个小时。
03
白天我和果冻妈开作战会议,「昨天哄睡很成功,你表现得那是相当好,多次我要妥协,都被你坚强的意志稳定了大局,但有个问题,我觉得还有改进余地。」我欲抑先扬。
果冻妈眉毛一抖,「啥问题?」
「昨晚你不让果冻哭,没有给果冻情绪一个释放的过程,这会让果冻觉得自己想哭的感受不对,迷茫困惑,羞愧甚至不知所措,激发更大的反抗......」
我还在等待果冻妈的情绪反弹,结果她投来赞许的目光。「好嘛,你说得对,是我急躁了。」让我猜不出套路,就是果冻妈对我最大的套路。
解决问题,要先解决情绪。面对哭闹的孩子,「别哭了,给我憋回去」「你越哭,我就越不答应你」「你以为哭,我就能答应你了?」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对待成人没啥问题,但对孩子,家长却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为这是在忽视、否定孩子的感受,猜测孩子情绪的动机。
孩子大脑发育不够,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不完善,语言能力也有限,无法像成人一样分析目标,调整情绪,调节策略。他们只是不知如何应对情绪失控的局面,家长却以为孩子在故意与自己作对。
因此,考虑孩子能力发展特点,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调整情绪。等到孩子能力发展,再如同脚手架一般,慢慢撤去。
下次再想训孩子,就把他们想象成会说话的馒头,你和一个前额叶没长好的馒头叫什么劲呢?
04
第二天、第三天晚上,我们继续执行既定策略,果冻毫无意外地哭,我们毫无意外地安抚。到第三天晚上,果冻反抗意识已不是很强,我一直重复地说「爸爸知道你不开心,你想哭就哭吧,爸爸抱着你哭一会,我拍拍你吧。但哭太久会吐,我们一会就不哭了,好吗?天亮我们就去找奶奶。」
果冻给我一个台阶,「我流鼻涕了。」我赶紧帮她擦鼻涕擦眼泪,继续抱着安抚。一会儿,果冻蜷缩成个刺猬,在我肩头睡着了。这次,哄她没超过15分钟。
我想,我的哄睡大法练成了。
哄娃也有阶段性。2岁以前,孩子哭是真不舒服,有什么需求尽量满足。3岁后,孩子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就能让他们睡着。唯独2岁到3岁这个阶段,才真应称作「哄」。
既满足一定要求,又不能全盘接受,有时要坚持原则,有时又稍作让步。「我要抱,我要出去,我要找奶奶,我要拿背带背着睡觉......」果冻要求多,我们嘴上答应了,也不一定真去行动,或者行动慢点,实在坚持,再满足她一点要求,困乏的果冻,在等待我执行命令时,或许就已经睡着了。
遇到果冻情绪崩溃,先要理解她的情绪,再无条件接纳情绪,有条件接受行为,最后帮助她理解自己的情绪,安抚直至平静。
哄娃睡个觉,运用起心理学,搞出贸易谈判的味道,「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说这话时,是不是也刚把娃哄睡着?